這烏海城作為唐蕃要道上的城池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也與中原城池的模樣大不相同。
它比起城市,更像是外有城墻的軍營,所以在被敵軍攻破城墻的那一刻,就已經失去了它的價值。
倘若能夠及時沖出去,或許還有一線挽回的機會。
畢竟,他們在此地的還有將近十萬人。
就算這其中不是人人都能拿上兵器作戰,放在兩軍對壘中,也能憑借著人數,變成一道有力的屏障。
但再如何果決,當他疾步沖下望樓,翻身上馬的那一刻,他也不覺被心火燒灼得胸中疼痛,一時之間竟不知,是不是后背的傷口一直貫穿到了前胸。
唐軍來得太快了,快到他不得不懷疑,這天雷落地的神罰,是否正是出自那位大唐公主的手筆。
就像吐蕃天命歸于贊普的悉勃野家族,讓他父親當年縱然大權在握也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生怕會因苛待天神后裔而招來致命的危險
大唐的皇室子弟也自有天命所鐘。
而就像吐蕃與象雄的爭端,最終以前者的勝利告終,后者的天神信仰最終退避隱沒一般,在唐蕃之間,作為正統的神祇,只會有一位而已。
但當他帶著親衛疾奔出城的那一刻,他又隱約覺得,這可能不是天雷地雷,而是其他的東西。
唐軍在大非嶺中的交戰里拿出的表現,完全不像是初到此地,完全有可能提前做出了更多的布置。
偏偏他翻遍了自己的記憶,也不曾找出一個能與此等“天罰”相提并論的東西
他的士卒們也沒見過。
他們唯獨見識過的,是那隨后的一陣隆隆聲。
跋地設驚道“大帥,這不是雷聲。”
用不著他提醒,欽陵贊卓已經聽出了這一點。
那是鼓聲。
全軍進擊的鼓聲
比起當日在大非嶺中唐軍發起進攻前的響箭升空,比起那一輪弓弩齊射前的哨聲刺耳,這道震動而鳴的鼓聲,顯然要與此刻各方催動的馬蹄聲和士卒行進的腳步聲要更為契合,卻也更讓本就因地雷炸響而失去理智的吐蕃士卒陷入了新的恐慌之中。
“這必然是唐軍招來的東西了。”
這幾乎是見到“地動”的吐蕃士卒統一的認知。
在吐蕃軍營遭到這樣一出匪夷所思打擊的同時,唐軍整裝備戰的何止是那最先沖入城墻之內的精銳騎兵,還有早已抵達烏海的那四萬精兵,和隨后會合而來的人手。
他們甚至在第一道天雷發作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列隊,做出了隨時發兵的準備。
那接連數十道炸雷對于吐蕃來說,是天罰毫不留情地掉在了他們的面前,對于唐軍來說,卻是讓他們進發作戰的信號。
這些大唐府兵并不知道,在他們被阿史那將軍和高將軍帶領著在赤嶺上訓練作戰的同時,還有另外一部分士卒在公主親衛的帶領下,在柏海
與烏海之下將此次攜帶的所有炸藥全給埋了下去。
為了避免引發雪崩,這些炸藥被盡可能地集中在了烏海這頭,避開大河發源地。又為了避免藏原之上的落雨會讓炸藥失去效力,布置這些東西的人在其上方鋪設了數層防火布。
他們只知道,安定公主已提前告知了他們,不必對于今日的異常情況有任何一點恐懼,而只需要知道,這是他們徹底擊敗面前這路吐蕃兵馬最好的時機。
畢竟,欽陵贊卓想到了查驗這幾處大營與城池的外圍防守情況,卻怎么也沒想到,真正的危險其實在營地的地底。
而當他忽略掉這一點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他會迎來一個永生難忘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