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三水鎮的包工頭帶著上百名工人,開始在問劍堂的西邊空地上,平整土地。
修建一個制炭廠,絕對不是外人想象中那么簡單,尤其還是炭王的炭廠。
制炭的原理其實很簡單,木材送入炭窯,經過半加熱后隔離,讓它們在封閉空間內自然燃燒,但又不能完全燃燒。
木材經過炭化,最后轉化成木炭。
能否燒制出頂級的木炭,最重要的只有一點,就是對空氣流動的控制。
如果是密封的環境,由不得絲毫空氣進入。
如果需要送入空氣,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此中火候,猶如鑄劍師對火焰的觀察和判斷。
在炭王蔣學農的規劃里,炭窯一共有四個,針對不同種類的木炭和竹炭。
普通的半地下炭窯,他設計成四層,每一層都開出多個風口,空氣流動,由法陣來控制。
高壓炭窯,底部半磚石,上部卻是精鋼打造而成,內部結構的復雜,不亞于一座煉器鼎。
滾動窯,顧名思義,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滾筒,通過滾動來控制木炭的受熱。
滾動窯的設計和打造,必須由機械師于金平協助,單憑人力,無法勝任。
最后一種半開放的炭窯,是用“土掩法”來調節木材炭化的過程。
此外,分解木材的選料房,加熱除濕的熱控房,凈化毒煙的凈化房,……,各種建筑,至少有十幾座。
好在問劍堂所在的山谷夠大,再加一座制炭廠,綽綽有余。
炭廠對問劍堂的意義不言而喻,優質的木炭能夠大大提升鑄劍的成功率。
即便是最普通的木炭,經過炭王的二次處理后,品質也能得到大幅的提升,并且更加耐用。
而最重要的一點,有了這個炭廠,問劍堂每日需要的木炭和焦炭,再也不會受制于人。
高級和頂級木炭,白家的鐵礦石,再算上紫家的調配草藥,鑄劍工藝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三種材料,不用出三水鎮,就能做到自給自足。
至于其它材料,因為量不大,即便河道被封鎖,也能通過空間手鐲或者空間腰帶來運送。
所以葉長生和蔣老商議到夜里,最終決定一次性投入,直接把炭廠修建到位。
有了煉器師總公會的千萬兩訂金和省城權貴的賠償金,幾百萬的投入問劍堂還是能承受的。
炭廠的施工和修建,自然有蔣老和機械師于金平來負責,葉長生一早巡視了一圈,就趕回紅葉山莊,處理手頭的事務。
期間白虎山莊的大管家來過一次,向長生通報了其它沖突的苗頭。
但凡大爭之世,時局動蕩之時,總是那些涉及到關鍵資源的產業最容易出現波動。
問劍堂和神光堂的沖突,既有必然也有偶然。
而九風行省幾大糧行的沖突,那只有必然。
新的沖突已經出現了苗頭,幾大糧行不但開始搶占貨源,甚至開始打糧道和運糧碼頭的主意。
葉家剛剛經歷過一場血戰,損失慘重,需要休養生息,所以統統不參與。
長生不但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白家和紫家自然無可厚非,實際上他們和糧食貿易的關系也不大,只是出些人力物力,暗中協助一下本地的幾個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