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和石炭,原本就來源于自然,能夠駕馭使用它,原本就是境界的體現。
葉長生堅持采用古法,這說明他是清醒的。
這說明葉長生對自己的要求從未降低過,并不會為一時的名利而妥協。
大道萬千,殊途同歸。
鑄劍之道同樣是道,真正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共鑄的境界,又何須仰仗外物?
雖然各種材料不斷被九個爐鼎吞噬,一樓大廳中的人也開始減少起來。
這個時候眾人才看清楚,九個爐鼎前,除了控火的煉器師外,還有兩位鑄劍師負責掌控。
另外,兩位鑄劍師的身后,都跟隨著四位年輕的學徒,負責記錄。
負責統籌材料的大總管馬黎明,帶著九位助手,就停留在九個大鼎的正中央。
而大長老盧萬芳帶著幾位長老,還有炭王蔣學農,不斷游走在九個爐鼎之間,聽取各個鑄劍師的匯報。
這些情況最終集中在葉長生那里,進行匯總,葉長生以此掌控全局。
說起來很簡單,然而放在現實中,放在一百多人忙忙碌碌的緊張節奏中,想要做到卻沒那么容易。
截止到現在,問劍堂的鑄劍師們做得很好,以至于二樓觀摩的人群中,不時有人發出驚嘆之聲。
煉器師分會的會長和副會長們,他們此時的表現,就像是方大器第一次見到問劍堂鑄劍的時候一樣,不能不驚嘆,不能不慚愧。
這些會長大人們來之前,還一個個傲氣十足,并沒有真正把葉長生和問劍堂放在眼里。
然而此刻,他們親眼所見之下,才知道自家分會的鑄造場面和問劍堂的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如此訓練有素的鑄劍師和學徒,如此默契的配合,真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
而且,這份默契還沒有半點的生硬,反而很是流暢,令人看著就舒服。
就仿佛有一股自然的氣韻在大廳中流淌著,將所有人都裹挾其中,讓所有人都自然而然的,按照氣韻的節奏在行事。
觀摩眾人不禁把目光投向葉長生,毫無疑問,這股氣韻的源泉,正是這位不滿十六歲的天才鑄劍師。
他們固然驚嘆不已,然而接下來的一幕,更是令他們震撼萬分。
一直肅立的葉長生,終于動了。
他每走到一個爐鼎前,不過三息,負責的鑄劍師便大聲道:“收爐!”
“收爐!”
“收爐!”
“收爐!”
……
九個爐鼎,幾乎是按著葉長生的步伐,將熔鑄好的鐵水,引導了出來。
這當然不是因為葉長生的到來,鑄劍師才命令收爐。
而是因為,葉長生將九大爐鼎收爐的時間,拿捏得恰到好處!
天吶,這需要多強大的掌控力,這需要多精準的計算力,這需要多恐怖的執行力,才能做到這一切?
葉長生和問劍堂的這一波操作,令人發指,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