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之前的住持和僧侶,龍海大師沒有提及,葉長生也沒有問。
清晨時分,一輛輛馬車駛出紅葉山莊的大門,出了三水鎮的地界后,沿著官道隆隆遠去。
這一次出行,葉家精英們堅持走陸路而放棄了水路,一度讓葉向東郁悶不已。
不過葉向東也知道,茫茫河道上,一旦發生危機,緩沖的余地太小,真不如陸路來得安全。
這次前往京城,葉家也出動了規模龐大的武士團,兩大供奉,兩大家臣,葉家黑豹七武士,還有修羅門十二死士。
蘇蕓也跟著來了,她此次去京城,是為了安排葉長生下一站的行程。
觀摩完左元義的登基大典后,葉長生將前往榮耀聯邦,參加鑄劍大師的交流大會。
蘇蕓已經做了一些安排,但并不妥善,原因無它,很多榮耀聯邦的貴人,因為忌諱而不能隨意來三水鎮,交流自然也不方便。
但在云龍城,大家便沒有那么多的忌諱了。
官道之上,六輛一模一樣的馬車,長蛇一般向前行駛。
其中的一輛馬車車廂中,葉長生穿著寬松的長袍,依靠在椅背上,手里拿著一卷《易經》。
很長時間,他都一動不動,仿佛眼睛長在了打開的書頁上。
對面的蘇蕓忍不住道:“別再看了,那一頁讓你給看破了!”
葉長生回過神來,自嘲一笑:“小文宗果然說得沒錯,以我現在的境界,看易經很吃力。”
蘇蕓不忍心嘲諷葉長生,便鼓勵道:“夫子曾言,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葉長生點點頭:“小文宗也是這么說的,夫子晚年才開始參悟易經,越悟越妙,恨不能早年就接觸易經,便能更加精通了。”
“所以啊,你比夫子當初年輕多了,看不懂慢慢看就好了,總有一天會看懂的。”
蘇蕓作為皇家子弟,從小就在導師的引領下,修習儒釋道三家經典,《易經》自然也在其中。
但她也僅僅是看過,知道個大概的意思,說到領悟,卻是不敢。
她索性拿過葉長生手里的書,看了一下,回憶斟酌片刻,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告訴葉長生。
《易經》云: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也。
修行之道大抵也是如此,葉長生的武道修行,偏向于佛、道兩派,如今他參讀儒家經典,想必也是為了能“觸類而長之”吧。
旅途漫漫,馬車中的兩人交流經典,互相印證,倒也不覺得枯燥。
蘇蕓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解讀,讓葉長生自認淺薄的同時,對蘇蕓也是欽佩不已。
這皇家出來的人,果然沒有一個是白來的。
三月初,馬車車隊無驚無險,平安抵達云龍城外。
夕陽西下,北城門前,一位**著膀子的黃袍僧人,拄著一根金剛杵,冷眼看著駛來的馬車,緩緩挺起了肩膀。
他那高大的身軀,驟然間變得更加高大,仿佛堵住了整個城門。
黃袍僧人一頓金剛杵,陡然一聲怒喝:“葉長生,智理派門下,火云寺護法金剛蒙獒,向你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