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觀音不知道的是,無花這作畫用的顏料,其實也是取自那片罌粟花海。
他先前對趙軒杰說的話當真不假。
這畫的材料取自罌粟花,畫的也還是罌粟花,可不就是要人命的東西嗎
石觀音徐徐道“我雖一介女流,卻也對字畫略懂一二。這些年在龜茲,曾看過不少西洋畫家作畫。他們的作品勝在大膽新奇,然太過豪放粗糙,不夠端雅精致。而我邦宮廷畫師所繪,縱然莊重大氣許多,卻往往過于規整。看得多了,難免會覺著無聊。”
無花雖不清楚石觀音說這些話是想做什么,卻還是順著她的話風道“母親說得極是。”
只聽石觀音又道“這仙芙長春圖,倒是中西合璧得剛剛好。只是不知,無花你這丹青妙手,若是給人畫像,是否也能畫得如此精妙”
通常來講,繪畫材料不同,作品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也會不同。
但對于那些敢于創新的藝術家來說,“跨界”一事實屬平常,材料和體系從來都不是他們創作的限制條件。不拘泥于條條框框,才是真正的藝術。
那些傳統國畫的材料,未必不能畫出寫實的作品,油畫的材料也未必不能創作出縹緲寫意的國畫。
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就實乃合中西而成之大家。
他的畫既有工致細膩的筆觸,又帶了歐洲繪畫特有的那種,注重焦點透視、光影明暗、物象寫生的特點。其筆下花鳥魚蟲的質感,比之傳統供奉宮廷的當朝畫師所繪,自是風貌迥然,令人耳目一新。
無花這幅仙芙長春圖,也是借鑒了郎世寧那種,將中西畫法熔為一爐的畫風。
他用的工具材料當然也是傳統的紙、絹和毛筆,顏料也算是就地取材,但技法卻是在工筆畫的基礎上,糅合了諸多西畫技巧。
石觀音到底也是個脫俗之人。她只輕輕巧巧掃了幾眼,竟也能看出其中深意。
“多謝母親謬贊。兒子這不過是雕蟲小技罷了,實在不值一提。”
無花聽了這話,哪里還能不知道石觀音前面說的那是什么意思她這是在點自己,想讓無花給她畫像呢。
石觀音的嗓音一下子變得說不出的空靈縹緲“十幾年前,世人皆稱那孫秀才孫學圃乃當世吳道子。當時我想去找他畫像,可他卻已經封筆了。關于這點,我一直非常遺憾”
遺憾什么你有什么好遺憾的難道不是你把人家秋靈素毀容,然后間接導致孫秀才被她弄瞎的
無花內心簡直無語,只是他面上卻是不敢顯露半分。
就見石觀音悠悠側過臉去,看向桌上銅鏡中的自己,輕撫著面頰,語帶癡迷地喃喃道“無花,你說,若是一個人生得太美,豈非也算一件杰作”她的眼神不知何時已帶上一絲迷離,仿佛在透過那面鏡子尋找著什么。
無花當然不會認為石觀音這句話是個疑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