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景書知道,要是她二哥高考落榜都還好,半年后還有一次機會,偏偏是斷了手,傷筋動骨一百天,剩下那只手還干簡單的活賺工分,根本沒去復習,相當于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等到第二次高考的消息公布,他也沒辦法跟別人競爭,只能徹底放棄高考的路子。
因為這個,二哥養好傷以后,直接在許伯伯的幫助下回城上班了。
其實能考上大學的只是鳳毛麟角,大部分知青還是要走家里的路子回城,她二哥這個臨時工的崗位,都是無數知青夢寐以求的。
冶金機械廠說到底是響當當的大單位,一旦有機會轉正也是鐵飯碗呢。
除了二哥倍受打擊低落了好一陣子,裴景書和家里其他人都漸漸想開了,覺得他這也是走上了正軌,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裴安和倒也沒有一直消沉下去。
他打小就是人精,根正苗紅的父母從不在意他們兄妹幾個的學習,以至于大哥初中畢業就沒讀了,妹妹也是運氣好考上了,才能繼續念書。
唯獨裴安和不一樣,相熟的人都說他把全家的心眼子都撈自己身上了,在學校里表現可好了,常年霸占全校第一,中考也很輕松考上了高中。
這也是苗紅旗夫妻覺得他高考希望很大的原因。
不過裴安和上學那會兒,正是上山下鄉運動最火熱的時候,每家要求必須有一個孩子下鄉,且高考都被廢除好多年了,裴安和上高中也是想拖延時間,倒不是有多愛學習。
他們大哥那時婚都結了,大侄子也快出生了,絕不可能下鄉;妹妹更是還在念小學,又從小生得玉雪可愛,一度被周圍老人形容成“王母娘娘座下仙童”,這么漂亮惹眼的妹妹,就算父母舍得,裴安和也不放心讓她去當插隊知青。
所以他一早知道,這名額遲早落自己頭上。
躲不過,能多拖延幾年也是好的。
果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二的時候大嫂父親升職加薪,幫他找了個關系,說能提前給安排到杭城下面一個公社插隊,當地還有熟人可以關照一二,問他愿意不愿意。
裴安和不是身邊那些熱血沸騰、恨不得去最遠最苦的地方建設祖國的同學,他從小就知道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杭城離他們家不到一百公里,來往探親方便,還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個杭城,絕對的魚米之鄉、富饒之地,想來餓不到他。
再沒比這更好的去處,他當時就收拾行囊下鄉去了。
裴安和下鄉那年還沒成年,知青點和村民們都把他當半大孩子看,但這半大小子本事了得,沒兩年就混得風生水起,隱隱成了知青點的領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