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子是第一個走的。老叟聽說外面饑民差不多平靜了,頭日說讓弟子們收拾收拾,第二日晨間便離開了。
因鄒子離開得突然,沒多少人知道,故而送行的人不多。與來時公子暢帶人奉迎隨護,乘著上駟文車,身旁跟著幾十弟子,許多臨淄士人郊迎的熱鬧比,場面顯得很是蕭索。
俞嬴幾乎算鄒子半個弟子,她與令翊和公孫啟是在的。
俞嬴送上一領裘衣,不是什么風騷名貴的狐白裘,卻厚實暖和,且特意讓婢女縫制時將衣領加高了些老叟年紀大了,常常肩背疼,很怕頸后風。裘衣本是想做新歲禮送給鄒子的,如今卻成了送別禮了。
當初為了應對齊侯的擠兌,也為了壞齊國求賢之事,把鄒子卷了進來,此時看老叟黯然離開,俞嬴心下頗為愧疚。她也未曾想過請鄒子去燕國,在這個大爭之世,鄒子的寧折不彎、仁義之道,怕是在哪國都難得用。讓這樣一個為其胸中道義抱負奔走半生的人,于暮年再次意識到自己的不合時宜,是有些殘忍了。
俞嬴深深地施禮,卻又不知道說什么,此時的道歉無用且無恥。
鄒子干瘦的臉上露出微笑,輕聲道“問你你也不說,真不知道你老師是哪一個。倒是我儒家人的底子,終究行事太詭譎。我當初來此是不是與你有關這回糧食的事,是不是也是你謀劃的”
俞嬴看向鄒子,老叟都知道了。
“早在二十年前,我便知道我之道不容于世,但到底是凡俗人,又總盼著萬一呢。這個年紀,能再來臨淄,見到許多當世賢者,與他們當堂論道,能見到這么多向學的士子,把仁義之道講給他們聽,我很高興。這次再回郵棠,也算沒什么遺憾的了。”
老叟這么說,俞嬴越發無地自容。
鄒子看著俞嬴“亦沖,記住你自己說的,世事有變遷,朝代有興衰,而仁、義、道、法長存為這仁義道法長存,我輩雖九死而不悔。”
俞嬴鄭重行禮“俞嬴謹記先生教誨。”
令翊和公孫啟跟著一起行禮。
令翊與大賢們交往不多,卻不知為什么,格外討老叟們喜歡大概老叟們也是看人先看臉的。
令翊對鄒子道“先生保重。”
鄒子點頭“公孫和亦沖在臨淄的安危皆系于將軍。將軍也保重。”說著還拍拍他的肩膀。
對公孫啟,鄒子則一臉慈愛“公孫好好讀書、好好習武,日后也好為你祖父和你父親分憂。”
公孫啟恭敬行禮答應著。
研習黃老的陶子從車上取下琴來,坐在路邊大石上,彈琴唱鳳兮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
這是當初楚狂人勸孔子的話,楚狂人還說“今之從政者殆而”,說的不就是如今的齊國齊侯這樣的嗎
眾人皆黯然。
至變徵之聲,弦斷琴絕。
陶子收了琴,對鄒子道“先
生先行,吾不日亦將離開。”
鄒子點頭,看看諸人,彼此都再次行禮道別,鄒子登車,帶著諸弟子離開。
齊相田向輕車簡從急急而來,卻還是只看到個車隊遠去的身影,甚至諸送行者都已上車離開了。俞嬴和公孫啟同坐一輛安車,令翊騎馬在車旁護送,他們與田向相對而行。
公孫啟正撩著車窗簾往外看。看見田向,公孫啟對他頷首作禮。令翊也對田向點點頭。俞嬴沒有露面。田向對他們還禮。雙方車馬錯身而過。
鄒子走后,一些賢者也相繼離開,俞嬴、令翊和公孫啟都去送行。離別總是讓人傷懷,其中場面最和樂的是送農家范子。范子質樸詼諧,一句“你們想我,就去看我嘛,老叟給你們做焦脆粟米餅吃”,就把離愁別緒驅散了。更讓俞嬴等高興的是他們勸動范子去燕國。
俞嬴笑道“等我們回燕國,跟先生一起鋤禾種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