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繼續說著自己的想法:
“臣以為,海選是件很辛苦的活,千年以來至善、至仁、至義、至信、至惡、至奸、至邪之事,須從千千萬萬個歷史真實事件當中選出,首先要懂史、懂禮、知善、知惡才可作此事。”
皇帝喜歡讀書人,也非常喜歡為作學問而下功夫的人。
劉安提議的這事,從商失德開始選歷史至善、至仁、至義、至信。至惡、至奸、至邪之事確實是件大工程。
李沆這時說道:“官家,此事可為,一點點錢帛的花銷不在顧慮之內。臣唯顧慮的則是,如何把握。”
劉安上前:“臣請三位相公為終審。”
這下,李沆擔心的事情也沒有以,說是終審,這很可能就是他們要署名了。
李沆擺了擺手:“老夫不足稱為大賢,朝中有賢者。”
李沆也是謙虛了一下,皇帝立即說道:“李公此事,定要親自出面,朕以為,此事可為。暫定為秘書少監上任后第一事。”
“是。老臣定當盡心竭力。”
皇帝立即命小太監將幾位重臣都了崇政殿。
三相,李沆、呂蒙正、寇準。然后是王旦、工部尚書向敏中、端拱二年榜眼現結事中曾會。
這些人是李沆挑的。
都是清名在外的清流,李沆不喜歡媚臣,更不喜歡那些愛鉆營的人,那些人會污了這書。
寇準進來,看了文章,又看了劉安一眼,再看李沆之后,寇準很想告訴李沆,你上當了,這小子才是一個會鉆營的家伙。
不過,寇準不討厭鉆營,只討厭立身不正。
劉安到現在為止,還沒什么讓寇準討厭的。
若說寇準對劉安有意見,那就是太年輕,太浮躁。
但劉安這次要辦的事,寇準喜歡,能警示皇帝的書,可以編,正好在編書的過程中也看看劉安的才情。
呂蒙正一直樂呵呵的,他是真正的文豪,編書這事,第一進來就支持了。
三相都支持,皇帝又拿錢出來,其余人誰都提意見。
很快,這事就定下了。
編撰為六人,就是崇正殿這六位。然后總監為劉安,其余參與者有功會留名,無功直接踢出去。有大功,下次大考會酌情加分。
但寇準提了一個要求,每個故事在挑選出來之后,負責挑選這故事的人,要寫百字的論。
這事就這么定下了。
劉安回到劉府的時候,都已經天黑透了。
一回府,劉安就把正式的公文給了王曾,王曾一看大吃一驚:“這,這就成了。”
劉安不以為然:“難道還要議上十天半個月?就是編本書嘛,李相公經常為官家讀史,現在有素材可以給三位相公提供,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
王曾猛搖頭:“不是這個,而是這事有點大。只說編書寫論讓三位相公兩位尚書還有曾給事中點評,就憑這個,舉人們怕會瘋涌而至,你又加上大功者會在大考有加分,這一條我認為會出亂子。”
“什么亂子?”劉安有點不理解。
“大考。”王曾只說了這兩個字。
劉安依舊不理解,劉安心說高考加分這種事情,后世很常見啊,再說了。放在眼下,也就是補錄幾個人,這似乎沒什么。
王曾看劉安還是不明白,對劉安說道:“不如這樣,叫范威等幾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