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沈明燭再問,“當時你們那磁帶”
不待他問完,巫潯竹已接過話道,“磁帶里播放的音樂,正是這首若蘭行。”
聞言,沈明燭下意識點了點頭。
現在他可以做總結了
到目前為止,被燒死的木偶一共有三
個,第一個是宋蕓生;第二個是巫潯竹和司星北帶去劇院的木偶;第三個便是剛剛被燒死的那個與彩衣一模一樣的無名替身木偶。
宋蕓生死的時候有火柴聲,后兩個則沒有。
如果把有火柴聲的火,稱為“有聲之火”,把沒有火柴聲的火稱為“無聲之火”,進一步分析后面這兩個死于“無聲之火”的木偶,可以發現,它們的共同點其實是若蘭行這首曲子,而并不是舞蹈。
巫潯竹帶去劇院的那個木偶并沒有被操縱著跳舞,但它也死于了“無聲之火”。
所以不妨推測,其實舞蹈本身并不是導致木偶被燒的根本原因。
剛剛死在李師傅手里的那個木偶,如果沒被操縱著跳舞,光是聽李師傅唱了若蘭行,恐怕也會被“無聲之火”燒掉。
當然,庭院里還有許許多多躺在地上的木偶,也在剛才一并“聽”到了若蘭行,但它們沒有被燒掉。
所以,木偶被“無聲之火”點燃,還有一個前提“登臺演出”。
李師傅剛才操縱那只木偶表演,相當于一次登臺演出。
被巫潯竹放在劇院戲臺上的那只木偶,也相當于登臺演出。
這種情況下,它們又都聽了若蘭行,于是被燒死。
無論如何,木偶是否能取悅邪祟,能否被視作獻祭成功,跟舞蹈無關。
那么這所謂的舞蹈就一定是個幌子了。
如果說看完那些回憶的時候,沈明燭還有百分之十的疑慮,現在他已經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李師傅就是要害大家。
這場舞一定會對大家不利。
可是他放任了陳玫操縱木偶跳舞,并且他們所有人一會兒也會操縱這木偶跳舞,是因為這場舞不得不跳。
這是通過推理可以得到的結果
邪祟可以暫時被分為兩類,一類點火需要火柴,點的是“有聲之火”;另一類則不需要火柴,用的是“無聲之火”。
進一步分析的話,使用“無聲之火”的邪祟,燒死過的對象包括三種
一種正如剛才分析,是沐浴過若蘭行這首歌的、并且符合“登臺演出”這一條件的木偶。
第二種,則是念過那首木偶訣歌謠的人,比如薛田。
第三種則是16歲的蔡正光。
暫時把他歸于第三種,是因為目前還不知道他觸發了什么才導致的死亡。
至于另一種使用“有聲之火”的邪祟,仔細分析,它用火柴燒死的對象,其實充斥著“模仿”的痕跡。
它最先燒死的,是陪宋宛演了一場現代劇醒的宋蕓生,其后它燒死了陳泊、宋直。
陳泊和宋直的死顯得非常刻意,就好像是有誰故意在激化在場還活著的人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懷疑。
偶人宋蕓生的死其實同樣也很刻意。
作為木偶,宋蕓生被宋宛帶上臺,符合“登臺演出”這個基本條件,但她并沒有聽到若蘭行
,所以她沒有被“無聲之火”燒死。
但她偏偏死于了“有聲之火”,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