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兩旁架滿了紅色的、藍色的大傘,大傘之下是蔬菜攤、水果攤,整整齊齊地擺放著新鮮的瓜果蔬菜。
攤前站著挑東西的、問價的、跟老板討價還價的。
姜海藍從中間走過,與許多陌生人擦肩而過。
對,這邊是在趕集,我來逛一逛。順便買點自己喜歡吃的菜。
她朝前走著,看到了賣竹簍的攤子、賣衣服的攤子、賣刀具的攤子、賣瓜子花生的攤子
還有疑似給人算命的攤子。
姜海藍淡定地走過。
給直播間的觀眾們介紹來來往往的人中一些人身上穿著的少數民族服裝。
這個縣少數民族居多。姜海藍“說”,比我老家的少民氣息要濃烈一點,他們還保留著他們的語言、服飾、傳統文化、節日。
不過很多當地人也跟外邊穿得一樣,并不是經常穿民族服裝。
這就是同化的結果啊。
而我們那邊,雖說有好幾個少數民族,但大家雜居好幾十年,已經同化得差不多了,基本上沒有保留民族特色。
“天上那個世界,現在是冬天吧”有人茫然地問道。
同伴不解,“是冬天啊,你看姜海藍和她周圍那些人,穿得挺厚的。”
“可如果是冬天”那人顫抖著手指著天幕,“為什么會有黃瓜賣”
黃瓜是冬天成熟的蔬菜嗎
其他人一驚,立即仰頭望向街道兩旁那些攤子。
很好,不止是黃瓜,那些攤販還在賣萵筍、西藍花、生菜、四季豆、苦瓜在賣梨、蘋果、橘子、
香蕉、石榴、芒果
“他們居然能種出反季節的蔬菜和水果”
“不是,以人力居然是可以顛倒春夏秋冬的嗎”
“怎么可能”
“那你覺得石榴是假的,還是萵筍是假的”
“看著不像是假的。”
“他們都已經能夠造成冰箱和空調了,在冬天種出春夏的瓜果蔬菜,也也算不得稀奇吧”
“你在說什么”
天幕之下的各個世界,許多人為此激烈討論了起來。
少數民族融合倒是算不得稀奇,歷史上從魏晉南北朝到大清,一次又一次的亂世,促進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融合。
上層人士兵戈相向、勾心斗角。
底層百姓在艱難求生中生活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影響、日漸融合、混血雜居。
圍坐在村頭烤火的村民們聽著姜海藍說“同化”,忍不住笑道,“就像是咱們,一代代下去,誰知道誰是哪一族的呢”
他們村沒有多少本地人,大多都是近一百多年,從各地逃難來的。
大家混居在一起,互相通婚。
也就到這一代人還記得祖上在哪里,再往下傳承一兩代,祖籍是什么民族是什么
我們就是本地人。
至于風俗習慣
三四代之后,他們的風俗習慣就是混居在一起的大家共同建立的風俗習慣。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丈說“西南、西北、北邊,還是跟我們這里不一樣。”
他警告道,“你們可別看了天幕,覺得那里的人好處,就擅自跑到異族人住的地方去。”
“您這話說的,就是我們想去,也去不了啊。”
“是啊,山路不通,我們又沒有車,怎么去得了”
也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變成天上那樣。
老實說,還是挺想去異族住的地方看看的。
有人望著天幕上那個縣城,在心底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