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筠不想受崔元峰擺布,推說不能得罪廣寧寺的高僧。
林長風見她態度堅決,便轉移了話題“小的還有一則喜訊要報前不久襄州谷城主簿病逝,大郎君將接替出任谷城縣主簿,不日將從長安回來,先祭祖再去赴任。”
崔元峰的長子崔鎮,二十四歲舉進士,因朝廷科舉規定考取進士后不能直接授官,需要先守選候補。
若不想守選,又能得到節度使的舉薦,便可出任節度使的幕職。
崔鎮心高氣傲,不愿為節度使幕職,于是守選三年,獲授正字。
正字同校書郎一樣為校對典籍、刊正文章的小官,它的官階甚至比校書郎還要低半級。
至于主簿,它是縣令的佐官,管文書、印章、采辦等雜務。地位在縣令、縣丞之下,縣尉及諸曹官之上。
崔筠明白,對方不只是來報喜這么簡單,按照崔家對人情往來的計較,這舉動的背后只透著一個意思兄長升官,你難道不該表示一下
賀書是要寫的,賀禮也不能少。
但這賀禮怎么送也是有講究的。崔鎮是升官,送金銀財帛都不合適,要送些寓意節節高升或符合文人身份的禮物。
送玉竹子擺件最合適,可崔筠窮,因此她傾向于送文房四寶。
崔筠不禁看了眼竇嬰回汴州后差人送來的一塊“上谷墨”,這塊墨是出自南北朝時期上谷郡制墨名家之手的名墨。
當初李賊攻下汴州后四處搜刮得了這塊墨,后來他賞給了竇嬰。吳誠派人來殺竇嬰時,她什么金銀財帛都來不及帶,就只帶走了這塊擱在手邊的墨。
竇嬰得知崔筠要將昭平別業被毀的藏書默寫下來,回到汴州后就特意送了這塊名墨過來給她以資鼓勵。
她前腳剛得這塊名墨,林長風后腳就來討要禮物,是巧合嗎
而且她沒看錯的話,杜媼瞟了這塊名墨好幾眼。
崔筠說“這是喜事,我會親自為兄長備一份賀禮。”
送名墨是不可能的,只能改天去縣城的坊市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文房四寶了。
杜媼目光一滯,正要說什么,林長風遞給她一個眼神,她便悻悻地把話咽了回去。
崔筠雖拒絕了趕在開年之前把遷墳的事辦完,卻沒法躲避回鄧州祖宅過年的命運。
因為冬至要祭祖。
這是全族的大事,外嫁女可以不參加,還未出嫁的她卻是要參加的。
祭祖和墓祭不一樣,朝廷定下了元日、夏至、仲秋和冬至為祭祖日,有家廟的在家廟里祭祀,不夠資格立廟的就在自家的正廳里祭祀。
掃墓一般在寒食、中元節和重陽進行,和嚴肅沉重的祭祖儀式不同,掃墓往往會伴隨著踏青、賞花等娛樂活動,氣氛沒有那么沉重。
距離冬至已不足一個月,崔筠需要在這一個月內處理完諸多事務。
她這邊忙得腳不沾地,張棹歌那邊也同樣任務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