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所有的學生都照做后,那幾個愚人走進來,把所有的塑膠模特都搬出了教室。
這才開始正式上課。
從數學到化學,從生物到物理,孩子們學得并不費力。
最后一節課是班主任的,課表上沒寫具體是什么課,只寫了兩個字講座”。
班主任站在講臺上,俯視著因為早上的事情而對他感到懼怕的孩子們,說“從現在開始,你要記住,你們是智人,和那些愚人是不一樣的。”
“你們擁有比他們聰明好幾倍,好幾十倍,幾百倍的大腦”
“所以你們也可以享受到比他們好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的資源。”
“你們是世界的未來,是這個世界的支柱。”
孩子們的眼漸漸亮了起來。
放學后,孩子們紛紛走出教室。
“你,齊春秋是吧,等一下。”班主任叫住了他。
齊春秋停下腳步,看向班主任。
“你的智人等級是非常高的。”班主任說“我甚至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高智商,高能力,高反應速度,高語言能力,高身體機能,低情感感知力。最重要的是,你只有五歲。你很完美。”
“昨天收到了你的報告后,老師非常期待和你見面。”
“但今天,老師很失望。”
為什么失望
因為他并沒有與眾不同還是因為他沒有對班主任的命令做出積極的反應
他同樣對這所學校很失望。
走出校門的路上,齊春秋看到了高年級的學生們。一個個小智人們挺胸抬頭,趾高氣昂地行走著。
回家后,母親問他第一天在學校的生活。
他想到自己三歲的時候偷溜去看工作中的母親,她被一名智人罵得狗血淋頭。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她才期待齊春秋成為智人。
“還挺好的。”齊春秋這樣回答母親。
在學校的生活,齊春秋覺得可以用“千篇一律”這個詞來形容。
除去必要的課程外,就是一場場或大或小的講座。
齊春秋不喜歡聽那些宣傳鼓吹“智人有多么優秀”的講座。但他的同學們很喜歡。
他注意到自己的同學們腰逐漸挺直了起來,眼神變得自信,講話變
得大聲。
就像一個智人那樣。
入學的第五年,學生們到了需要選擇深耕方向的階段。
可能是因為“低感知力”,他沒有什么感興趣的東西。但他認為一切都很無趣的同時,同時也知道自己什么都會做得很好。
他選擇了對自己來說相對簡單,但足夠讓父母感到驕傲,同學感到敬佩的數學學科。
他的導師總說的一句話是世界的進化是建立在智人的努力之上的。
這話倒不假。但也不對。
齊春秋客觀地想,如果沒有愚人為智人服務,那么智人會不會早已經把自己餓死
齊春秋17歲的時候,開始對一切感到厭煩。
讓他焦躁的心情得到緩解的是這樣一則新聞
“智人可能不再稀缺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新聞表明,全世界各地突然開始大量出現智人新生兒。
生物學家認為,這是經過進化后,智人的基因終于趨于穩定。這可能是一場事關全人類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