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家南一聽這句話馬上就有了精神,她興致勃勃地繼續聽下去。
蘇琴軒是這樣想的“我準備把品類都分出去,做一個細分。我們南北飯店現在的食物種類太繁雜了,風格也不好找,大家說起來都五花八門的。”
簡家南深有同感,就拿她的同學打比方吧。
單季青將南北飯店稱作“南方菜”,段落說“賣海南粉”的,林川則是說“賣廣東土菜的”。
也不怪大家對南北飯店的稱呼會這么亂了,因為去年他們開業的時候并沒有想清楚定位,而是看哪個賺錢就做哪個,這里面既有海南老家的本地菜肴,也有廣東本地師傅的手藝,其中還有幾道南洋菜他們還花大價錢請到了一位從馬來西亞歸國的華僑師傅
菜系五花八門,自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
蘇琴軒繼續說“我們飯店越擴越大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了,開新店這件事我跟你爸爸老早就在考慮了,但是有幾點原因一直沒有行動,現在是覺得一切都準備好了,是時候開業了。”
簡陽平接上話“是啊是啊,我跟你媽媽都認為現在時機已經成熟,新店可以開始準備起來了”
簡家南犀利提問“那我們的新店,是什么定位的呢”
既然說南北飯店的定位不行,那么新店肯定要做出改變,就是不知道這個新店準備是一個怎么樣的定位了。
蘇琴軒并不回答,而是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拋回給簡家南,“南南你覺得,應該是什么定位呢”
簡家南想了想,把手里的筷子擱下,并不理會哥哥趁機搶走最后一塊紅燒肉的動作,慢慢思考起來。
半晌,她說“粵菜,應該是粵菜,越本土的菜肴越好。”
蘇琴軒沒有動作,把目光投向另外一個孩子,想知道兒子的答案,就看見兒子頗為沒出息地滿桌子搜羅沒吃完的剩菜,勢必要把光盤行動進行到底。
沒眼看,真是沒眼看啊,蘇琴軒慘不忍睹地轉移開視線,問起女兒選擇粵菜的原因。
簡家南侃侃而談“眾所周知,我們深圳本地是沒有特別出名的本土美食的,占了多數的都是外地人,大家聽到改革開放的政策消息,從東南西北各個角落里跑來建設深圳,家鄉不同,美食風俗也不同,這意味著深圳美食的發展空間大有可為。”
即便還不知道后世公認深圳本地土著才是最稀少的,簡家南現在已經可以憑借這幾年的經驗來判斷這個事實了。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深圳的本土位置,還有它相鄰的城市。”
不管怎么樣,深圳還是位于廣東省內部的,這樣也就意味著,它跟廣東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別提它旁邊就是香港,美食還有生活習慣上的共同點就更多了。
“我們可以做一個本土品牌,省會廣州還有幾個以美食聞名全國的城市我們可能沒有優勢,但是在這塊空白地圖里,我們的優勢很大呢”
是這個道理,如果去到廣州開一家粵菜館,那么大家就會很挑剔,本地的食客一個比一個挑嘴,競爭也很激烈,要是一個差錯很可能就全盤皆輸。
但是在深圳就不一樣了,這里之前是一個小漁村,本土美食體系還不成熟,全國各地的美食都有,他們新開一家粵菜館,正好可以另辟蹊徑,補全空白,競爭小市場大,何樂而不為呢
簡家南的話說到夫妻兩人的心坎上了,碰巧蘇琴軒和簡陽平也是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