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不算特別小,也不是很大,手推式的,帶著倆輪子,推手高度大概到女人的腰部。
師傅要教倆兄弟怎么用,倆兄弟直接喊爸爸過來學。
爸爸學會再教他們。
在種田方面,爸爸比他們了解得多。
齊洪軍袁秀彩夫妻一起過來,袁秀彩不禁念叨兩個兒子,都多大了,還和奶娃娃一樣只知道喊爸媽。
不管誰學都行,師傅挺有耐心的,齊洪軍過來,他就詳細教他用法。
先是自己示范一遍,再讓齊洪軍試。
齊洪軍試了,收割確實省力不少。
兩個兒子看得心動,這回都不怕了,要上手試試。
齊洪軍放手讓兒子來,問師傅更多問題。
師傅跟著農機的速度走,一邊走一邊回答問題。
齊洪軍肯定也是跟著走的,不光他們倆跟著走,還有很多村民跟在后面。
依舊有不少村民說要借,還有的后悔自家糧食提前收割,晚兩天再收多好啊,省力不少了。
齊玉蓮在他們當中,就說借不借出去看她爸媽的意思,而且別看長倆輪子能推得動,就以為不需要別的動力,這玩意兒靠柴油運作,燒錢的,想用必須給柴油錢。
她已經強調很多次不能免費用,別想免費借用,別想著請一頓沒半點葷腥的午飯就能抵消柴油費了。
就算不再是集體勞動的時代,她爸爸也不是大隊長,可不代表他們家完全“失勢”了。
別忘了他們家姐姐當年高考高分卻仍選擇農業學校的目的。
現在能看出姐姐是有遠見了吧
只要爸媽還堅持種田,姐姐就能一直給家里助力。
直到師傅開車離開了,大家還圍著收割機打轉。
倆兄弟沒玩過癮,別的幾個村民也爭著要試試收割機。
這收割機效率確實高,關鍵是不用彎腰了,收割最累的還是不停彎腰。
袁秀彩讓兩個兒子趕緊把稻谷攏到一處,別凈想著玩。
“要是有插秧機就更好了。”有人試用過后感慨。
這個齊玉蓮知道“插秧機制造難度比收割機大多了,而且咱們插秧是在水田里插秧,像是這臺收割機,如果田里有水,它就不好動了,還容易被水弄壞機子,所以確認收割的時候,田里的水一定要排干凈。”
她不懂農機,不知道如何檢查農機,姐姐特意附上說明,說明農機要檢查哪些方面,當時她就拿著姐姐給的說明去檢查,負責運送農機的師傅夸她是專業的,她連忙否認,自己就是個跑腿的。
來村里的路上,和師傅聊了許多農機知識,她覺得自己算是一腳踩進農機的世界了。
另外一個村民開口,直說知足吧,插秧沒收割累,這收割機真的省了不少事情。
縣里哪個村子能用這么先進的機器
只有他們村子吧
有村民就建議齊洪軍整個縣看看,看看有沒有人家愿意花點小錢讓收割機幫忙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