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淡淡道“王大人來都來了,那就坐下一起吃些吧。”
隨著王安石一坐下來,氣氛頓時就變了。
先前蘇轍與官家坐在一起,可謂暢所欲言。
但王安石一來,則變成了食不言寢不語。
一頓飯吃到最后,都沒開口說幾句話。
官家用完半碗湯后,這才道“王大人今日尋過來可是有事”
王安石連忙跪地,正色道“官家恕罪,微臣幾次前去御書房見您,您都避而不見,所以微臣猜測您與蘇大人一起到了宮外,并非有意窺探您的行蹤。”
“微臣今日前來,是為了變法一事。”
“如今朝廷上下是內憂外患,變法一事已是刻不容緩,還請官家慎重考慮一二”
其實今日他來之前是想了又想,他知道今日自己突然出現在官家面前定會惹得官家不喜,可惜,他還有選擇嗎
他沒有。
他眼看著官家與蘇轍越走越近,與蘇轍的關系是越來越好,幾次對他的奏折是留中不發,怎能不著急
所以他這才鋌而走險。
因為他知道,如今他身居高位,就算這件事官家不高興,也不會重重懲罰他的。
他一五一十將自己的計劃道了出來,從汴京開始,各地推行變法之策,有汴京城郊成功的例子,不少老百姓對變法一事并沒有那樣排斥,若真有排斥者,強力鎮壓就是。
民不與官斗。
這話向來不假。
說起變法一事來,王安石是侃侃而談,足足說了一個時辰有余還不嫌累。
從始至終,蘇轍都沒有打擾他。
蘇轍不得不承認,從始至終,王安石都沒有變過,想事情太過簡單,只將朝廷的利益放在首位,而非將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到了最后,王安石也察覺出不對勁來,道“不知官家覺得如何”
官家并沒有接話,只看向蘇轍“不知蘇大人覺得如何”
蘇轍想了想,正色道“官家,微臣與王大人意見相悖,微臣覺得這等事不能快刀斬亂麻,得循序漸進才是。”
“不說別的,就說青苗法,若老百姓有需要,可以向朝廷借銀子,收取低額的利息,照王大人所說,若有三年還不上朝廷銀錢的百姓,則收回他的屋舍與田產。”
“微臣覺得這等辦法過于強硬,像先前我朝也曾與過先鬧旱災,第二年鬧蝗災的先例,百姓民不聊生,到了第三年哪里有銀錢還給朝廷好不容易等著日子有些許盼頭,屋舍與田產被朝廷收回,難免會有人走上歪路或一時間想不開。”
“此等情況多了,定會天下大亂。”
“可若朝廷對這些人網開一面,許多百姓會有樣學樣,到時候浪費的全是朝廷的銀子,更是不妥。”
“所以,這變法之策不管怎么看都是錯”
他一條條分析變法的弊端。
聽到最后,官家也未接話,又看向王安石“不知道王大人可有什么想說的”
“在微臣看來,蘇大人之言簡直是一派胡言”這些日子的王安石有些沉不住氣,當即就道“有些事情須越快越好,事事聽從老百姓的意見簡直笑話”
“有些老百姓巴不得躺在家中,日日有花不完的銀子呢”
他看向官家,道“難道官家是要采納蘇大人意見的意思”
官家依舊沒有表態“這件事非同小可,得從長計議,不好輕易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