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舒婉是姥姥帶大的,經常聽奶奶提起從前鄉下的日子。
七四年的農村日子已經比六十年代好了不少,家里的孩子們不少都能去村小學、中學上課。
只不過用的作業本質量都很差,只比草紙精細一點,顏色還發黃。
用這樣的紙自然畫不成帶顏色的畫,于舒婉思考后,把從前用剩下的作業本封皮撕下來了幾張。
姥姥說過,以前不管是報紙還是故事會這種雜刊,頁腳處經常有簡筆小人畫。
要么是用簡筆畫來解釋一個成語、歇后語,要么就是簡單的小故事。
于舒婉在現代連載的是單元劇形式的兒童繪畫故事,可現在條件不允許畫那么多內容,她只能找了個幾個有意思的成語,將成語用簡筆畫形式描繪出來。
選了半天,于舒婉想出兩個比較有趣味的成語。
簡筆畫對于舒婉來說屬于是小兒科,對著煤油燈畫不到一小時就畫好了,她把幾張畫紙小心收到挎包里,很快便睡著了。
木頭窗戶不隔音,外頭蟲鳴低吟,一夜無夢。
第二天一早。
“于蓉蓉不是說約的中午嗎”于大海就著咸菜啃著饅頭,帶著擔憂看向小妹,“你先吃了飯再走,媽特意囑咐了讓你吃飯。”
張鳳菊一大早送倆孩子去上學了,這會兒不在家,本來她想著跟閨女一起去,可于舒婉想著自己還要買些東西,怕張鳳菊不同意,就沒有答應。
于舒婉踩著腳上的布鞋,彎腰提了提,“我還想去一趟供銷社買幾張寫字紙,咱們村里代銷點沒賣的。”
二嫂放下筷子,忙說“果果帶回來的還有寫字紙,舒婉你要用我給你拿。”
“那種不行,我要白色的,投稿用。”
二嫂頓了頓,沒有再說話。
“你要去相親就好好去,一天天的想些亂七八糟的。”于滿倉瞪了一眼于舒婉,“學都沒上幾天,還惦記著投什么稿。”
擱到以前,于舒婉一準眼圈要紅。
可今天,于舒婉看也沒看于滿倉一眼,只跟于大海說了一聲要走,就直接轉身出了門。
于大海一頓,想追上去塞給她半個饃饃都沒來得及塞。
關上門,于滿倉就哼了一聲,“妮子越大越不服管,趕緊嫁出去好好磨磨性子。”
于大海撇撇嘴,“我倒是覺得小妹現在這樣比以前軟弱的性子好多了,這樣嫁出去才不會被欺負。”
旁邊得張紅霞不敢說話。
張紅霞正是他們口中嫁出去的別人家的閨女,她性子也沒多要強,只是運氣好碰到了一戶好人家,沒有被磨性子。
于滿倉雖然有時候說話難聽,但不至于難為兒媳婦兒,而且她的婆婆是最講道理的,還一直在幫著照顧孩子。
“大海。”吃過飯,張紅霞拉了拉丈夫的衣服,“你先去田里,我記得我娘家以前放的有大隊發的稿紙,我給舒婉帶回來看她用不用。”
“那你去吧,指不定舒婉真能投什么稿成功。”
跟大哥不同,于大海幾乎是看著小妹長大的,跟張鳳菊一樣喜歡慣著這個小妹。
張紅霞點點頭,于大海又說“你娘家在西頭,來回半小時,路上慢點走,要是著急了今天我替你犁地。”
張紅霞心里一熱,想說卻也說不出個什么話來,只重重點頭,“誒”
于舒婉從客運站出來,找了客運站的工作人員打聽好報社的地址,走了大概半小時,這才找到一處公交站。
算算時間,去送完稿子后,再坐公交車去南關街,正好是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