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實驗的結果,只要在豌豆里存在A的血脈因子,那么就一定會表現出高莖的特征,而AA和Aa在外表上看沒有什么區別,只有aa類型的豌豆,才會表現出矮莖的特征。”
“這樣的話,第二代Aa類型的豌豆自我授粉得到的第三代的血脈因子類型,呃,根據排列組合......”
丹娜也想盡力表現自己,卻在計算上有些卡殼。
“AA,兩種Aa,aa,四種排列方式,最終呈現出來的性狀比例,正好是三比一。”
夏蘿很快替夏蘿解答了這個問題。
“所以,回到我們最開始想要探討的話題,父母輩沒有出現的性狀,在子代上有可能出現,父母輩存在的性狀,也有可能在子代上不存在,現在的實驗結果,完全可以論證這個猜想。”
萊納笑了笑,總結道,他在看到田地里植株狀況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答案,此時只不過是用學生們能夠聽懂的語言復述一遍。
“現在我們能夠得到的認知是,血脈因子控制物種外在的表現,血脈因子成對存在,有顯性與隱性的區別,兩種血脈因子都存在時,物種將會表現出顯性特征,同時,在血脈因子傳承給下一代時,將會隨機自由分配組合,以此,可以用來分離顯性與隱性的血脈因子。”
在這一片田地里出現的矮莖豌豆,實際上就是aa類型的純種,而高莖豌豆,也可以在下一次種植之后,篩選得到純種,這種方法比起過去培育不會衍生出其他性狀的純種的手段要高明得多,速度也更快。
要知道,在沒有任何理論支持的情況下培育純種,尤其是顯性純種,要耗費漫長的時間,效率十分低下。
“我們再來看看八號田地的情況。”
萊納又說道,八號田地同樣有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只不過,除此之外,萊納還對這一片田地中的豌豆進行了另一個處理,這里的豌豆既有光滑表面的,也有褶皺表面的。
“這里是我使用高莖光滑表面的豌豆與矮莖褶皺表面的豌豆雜交得到的第二代豌豆再自交而成的第三代,第二代豌豆全部都是高莖光滑表面,套用之前的理論,光滑表面相對于褶皺表面是顯性的血脈因子。”
萊納又讓三位學生統計這一片田地里的植株狀況,這一次由于需要查看豌豆粒的狀況,所以花費的時間更久,足足一個半小時之后,他們才得到最終的結果。
“高莖光滑表面的豌豆一百九十二株,高莖褶皺表面六十三株,矮莖光滑表面六十四株,矮莖褶皺表面二十二株......四種性狀的豌豆比例接近于9:3:3:1......”
夏蘿計算到,她們三人很快在紙上開始演算,試圖分析這種現象的原因。
在大約十分鐘之后,菲娜最先得到了答案。
“將這些植株歸類,高莖與矮莖的比例是三比一,光滑表面與褶皺表面的比例也是三比一,在單獨的性狀上,依舊保持了原本分離的比例,目前的分布,實際上是兩種性狀自由組合之后的結果!”
“......這就說明,高莖與矮莖,光滑表面與褶皺表面的傳承是相互獨立,互不影響的,高莖光滑表面的豌豆,可能會出現矮莖褶皺表面的豌豆,與上一代完全不同。”
夏蘿點了點頭,接著繼續說道。
“以此類推,如果有三種,四種,以及更多種類的性狀時,也有可能出現這樣類似的結果,假如物種的所有外在表現都是由血脈因子控制的,那么,就會出現子女與父母輩完全不同的情況!”
這正是愛莉彌雅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