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北國的春天來的晚一點,可大家也終于可以不用整天貓在家里,靠火炕過日子了。趁著天氣晴好,羅成也下了文牒,派出節度使衙門的游騎騎著快馬于各郡各縣通告,讓他們準備春耕,不要誤了農時。
于是乎,在整個春季,遼東的六郡十八縣,到處是一片春耕忙的季節。
府兵五萬一,郡兵四萬九,合起來十萬人馬,現在不必入京番上宿衛,也無須去其它邊鎮打仗戍衛,只需守衛本鎮就好。因此羅成把本鎮的府兵、郡兵,都編了四番。
三月一番,一年輪番一次。
就是一個府兵,一年需要去當值一次,一次是三個月。這三個月就是承擔兵役值守任務,五萬一千余府兵,保持一萬二千余兵力一直在軍鎮戍堡等駐守。
不過羅成把這當番的一萬二千余兵又分為兩部,一部為駐守軍鎮當值,一部為訓練屯田。
而郡兵其實性質跟府兵一樣,他們也是一樣的授了田地,同樣要自備些軍械,區別就是一個是登記在朝廷兵部和十二衛,是正式府兵,有軍冊軍籍。而郡兵則是屬于地方武裝,在中原郡兵是一種瑤役,但在遼東,羅成其實就是把郡兵當成府兵,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他們跟府兵可以說是毫無區別。
同樣是士兵一年一番,一番三個月,番值的時候,一樣是分成兩部,一部當值巡邏,一部訓練屯田。
其實在安東道,真正如中原一樣的郡兵,其實是各郡的土團,每郡都有一支土團,數量還不少,同樣是實行輪番制,點選的郡中青壯為土團,每年要在春冬之時集訓兩個月,平時會有少量土團負責協助城防、維持治安、道路巡邏這樣的任務。
而在各縣,則還有鄉兵系統,他們跟土團沒區別,唯一區別就是鄉兵不出縣界,一年也要集訓兩個月。在鄉下,則還有民兵。
總之,在整個安東道,羅成推行的就是全民皆兵制度,每個年滿十六歲的男人,都要加入到整個軍事體系中,年輕老弱些的,加入民兵系統和鄉兵系統,強壯者加入民兵,那些強壯又比較可靠清白的則能加入郡兵系統。
哪怕是遼東的那些高句麗俘虜、突厥俘虜、流放罪民等,其中的青壯者,也一樣要在農閑時接受一些隊列、長矛的訓練。若遇戰,也可能會被征召去協助守城,或是運送輜重糧草。
民兵們一般只練長矛,鄉兵則還會練刀盾,至于郡兵,則是受到跟正常府兵一樣的全部訓練。
春耕忙碌的時節,除了府兵依然維持四分之一的士兵當值駐守軍鎮戍堡外,其余的郡兵、土團、鄉兵、民兵全都停止了集訓,都在為春耕忙碌著。
不但男人們驅趕著牛馬在地里耕種,就是婦人孩子們,也一樣在地里幫忙。
秋天種的冬麥,要到五月夏收,但依然還是會有一些田地是要在春季耕種的,有些是因為輪耕休地,有些則是實行套種,在麥地里套種黃豆。
在田地里,還有許許多多的奴隸們也夾在其中耕種,他們的身上都打著主人的烙印,在遼東奴隸也是逃不掉的,各個鄉縣都有關卡,通關都需要文件過所,甚至每個人身上都得隨身攜帶自己的身份牌。
奴隸出縣不但得有文件,還得有主人攜帶著,否則就視為逃奴,下場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