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世襲罔替,所謂世襲罔替,就是不管怎么世襲,不管傳幾代,爵位都是不變的,這是鐵爵。
可大秦沒有這樣的世襲罔替,羅存孝想求一個。
但以弘農大捷,也沒有求到。
皇帝只是給羅存孝增加了食邑。
大秦的爵位不僅有世襲和終身兩種,還有實封和虛封兩種,加開國的世襲爵皆為實封,而不加開國的則有實封和虛封兩種。
實封爵就是能享受爵祿和封田,虛封爵則只有一個榮耀的爵位,不享有爵祿和封田。
其實大秦的爵位比起隋朝來,待遇又降低了,起碼隋朝時的爵位雖已經無封國封官了,可起碼還有實實在在的封戶的,只要有真封,都是能夠得到封戶的租調的。
王公侯取租調二分之一,伯子男取三分之一。
這是食邑的租調份額,封一百戶,那么原本這一百戶人要交給朝廷的租調,便要轉交一部份給這位封君,爵位越高,分得的份額越高,王公侯能分到一半,伯子男分三分之一。
可是到如今大秦,羅成直接把這食邑的食封戶之租調的舊例取消了,統一是折錢。
每戶實食封戶,折成爵祿,也不用給他們真的劃分封戶百姓,也不用他們自己去征收租調,而是統一由朝廷按實食封的數量,直接折錢為爵祿。
一戶真封,折爵祿錢為每月三十文,相當于不管你是什么爵位,只要你有一戶真封,一天就有一文錢進帳。
如果封一千戶,一天就是一千文,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貫。
這筆錢比以前是減少了,但另有個好處是封爵永業田,根據爵位授田。虛封田國王是一萬畝,實授約四成,便是四千畝,另外也有視功績是否增授。
當然,這僅僅只是明面上的經濟好處,封爵后能得到的好處并不止這么一點,封了爵就成為貴族,還能享受諸如子弟國子監讀書、親勛翊三衛五府當侍衛,直接就能授官入仕的這些巨大特權,比如犯罪了也還有議貴這樣的特權。
但與實封相比的還有虛封,虛封就是僅有頭銜,不會有封爵田地,也不會有爵祿,不過虛封也能享受子弟蒙蔭入仕等這些特權。
羅存孝心里其實不喜歡這種爵制,因為這樣的封爵,既不能真正的封地建國,置官辟屬,也不能有自己真正的封戶國民,更別說漢魏時代那些封君的種種特權好處了。
可自漢魏以來,封爵制度其實也是在一步步這樣變化的,魏晉以后,其實就已經沒有了真正的封建諸侯制度了。
皇帝的九等爵制,也只是更進了一步而已,因此大家也并不是不能接受。
只是想想,自己再風光榮耀,可兒子卻也只能襲封為郡王,孫子也只能襲封為國公,這樣代代降等襲爵,數代之后,便泯然眾人了,羅存孝總還是有些不太甘心的。
這天下,是他幫著老五一起打下來的,皇帝讓老五坐,他沒意見,可他們這些打江山的兄弟,當然也有江山的一份。
不說非要劃分一郡數縣做封地開國,可這爵位好歹來個世襲罔替吧。
你老五的子孫,世世代代當皇帝,我老四的子孫世世代代當魏王多好。
“老五也真是有些急了,這天下都還沒打下來呢,就各種想著削兄弟們的權,這豈不讓人寒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