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于如今一年能夠收入三千萬貫的皇帝內庫來說,這點錢還真不算什么,各地的糧倉里也有許多糧食,糧食并不緊缺。
需要的,只是及時的調運而已。
糧食最大的成本其實不是人力耕種這些,而是要遠距離調運,運輸的成本更高。這也是為何羅成建國之后,對于糧食征收和倉儲十分重視的緣故。
百姓交的田賦糧食,再加上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錢來收購百姓手里多余的糧食,給百姓留足了口糧的同時,朝廷對這些收購上來的大量糧食,也是逐級存儲。
鄉一級設有社倉,縣一級有義倉和縣官倉。
郡有郡倉和轉運倉,道一級更是在水陸交通要點上,設立多個大轉運和儲藏倉,并設立了常平倉,以平穩市場糧價和救濟災年。
邊關之地,還設有許多重要的軍倉。
此外,在運河、黃河、長江、淮河、漢江等重要的大河,以及沿海大港,還有六京,皆設立了國家級的大戰略儲備糧倉。
這些倉里每年都運入糧食儲備,常年保持在一個高位儲存量,每年新糧進來,除糧再出倉賣到市場上。
一般地方小災小患的,地方自己的糧食就能決。
若是遇重大災情或是大戰事,則會動用各道郡設立的轉運倉中之糧,而一旦到了最緊急的時候,朝廷才會動員到國家級戰略儲備倉的糧食。
天下太平,地方安穩,水利設施修的好,江河堤壩修的牢,那么以現在朝廷十億畝耕地的糧食產量,其實是能夠保證年年還有節余的,節余的糧食,通過司農寺和民部的全盤統籌調設,最后進入一個個的糧倉之中。
除了這些官倉之外,皇家內侍省下也還在全國設了上百個糧倉,都是在朝廷每年糧食收購計劃完成后,內侍省再從各地收購來的糧食,這些糧食轉運儲存在各個水陸交通要地,存有上千萬石的糧食,也是一大補充。
歷史上,唐朝天寶年間,中原安定,朝廷官倉存糧就達到九千六百多萬石,而當時的耕地也僅八億五千萬畝。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朝廷這幾年年年在各地努力的積儲糧食,每年存儲增加千萬石糧,而羅成的內侍省皇家糧倉,也在悄悄的積攢糧食,每年新增數百萬石,如今朝廷儲糧無數,羅成手里也還有了千萬石糧的小糧庫。
正是有這底氣在,他才敢說一斤蝗卵換三斤粟,要不然,這才十天就挖了五六十萬石蝗卵,羅成還不得很快就拿不出糧來。
當然,羅成比較有底氣扛過這波蝗災的根本還在于百姓手里有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