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試后,馬周奪得會元后,他并沒有與其它多數考中的貢士一樣整天在酒宴應酬之中,他考完之后,還沒放榜便直接去了北邙山中一處清凈之地讀書了。
直到殿試前一天才回來。
這些天的清修讀書,使的他的頭腦依然清醒,思路依然敏捷。
考試時間才過半,結果馬周就已經答完并檢查好謄寫好了試卷。
羅成坐在殿上,目光在二百三十名貢士中來回的掃過,這些從天下十萬讀書人中精選出來的貢士,確實個個儀表堂堂,年長者有四十來歲的,年少者也是二十出頭,并未有十來歲的神童或是白發的老儒。
每個人都長的也不錯,很符合身言書判的條件。
羅成也早看到馬周早早就答完了題。
他笑著對今天同在殿上的房玄齡、魏征幾人道,“朕看馬周是覺得這考試題目太容易了些啊。”
魏征道,“此子有些鋒芒過露了些,就怕剛過易折啊。”
“多愛惜些就是了,年輕人嘛,沒有銳氣豈不就死氣沉沉?”羅成笑道。“朕覺得,既然馬周這么早就答完了,不如再增加一場答辯面試好了,這也符名身言書判里的言。”
房玄齡等人有些意外,科舉考試的內容那都是幾經商議后才定下的。
“科舉本來沒有殿試,也沒有縣試、郡試、道試等,可現在不也有了,如今朕要再加一道面試答辯,也可以的。”
皇帝如此說,眾臣自然也就沒有異議。
到日暮時分,貢士們一起交卷。
馮力士上前,對士子們宣布要加考一場口頭答辯,要接受皇帝和八位考官們的提問。
答辯不僅限于他們的時務策論和疑案判決。
有些貢士們聽了,不由的頭大,這種面試肯定容易緊張,尤其是根本不知道皇帝和考官們會提什么方面的問題。
當然,馬周卻依然十分平靜。
“圣人有諭,召會元馬周第一個上前答辯,所有貢士皆在殿中聽辯。”
這就是公開答辯了,有些人更緊張了。
馬周起身站起,叉手回禮,應喏上前。
“馬周,朕問你,何為華夏何為蠻夷?”皇帝一上來就直接問了一個華夷之辯的大問題,這個可是爭論了千年的大課題,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思想主流。
馬周略加思索,答道,“回復圣人,學生以為,華夷之辯不能僅以血緣或地域而論!”
“四夷之民長有重譯而至,慕中華之仁義忠信,雖身出異域,能馳心于華,吾不謂之夷矣。”
“而中國之民長有倔強王化,忘棄仁義忠信,雖身出于華,反竄心于夷,吾不謂之華矣。”
“豈止華其名謂之華,夷其名謂之夷邪?華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華其心者,是知棄仁義忠信于中國者,即為中國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有悖命中國,專倨不王,棄彼仁義忠信,則不可與人倫齒,豈不為中國之夷乎?四夷內向,樂我仁義忠信,愿為人倫齒者,豈不為四夷之華乎?記吾言者,夷其名尚不為夷矣,華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馬周朗朗揚聲,自信答辯,皇帝聽的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