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六年,秋八月。
金殿早朝之時,數名官員走出隊列,齊聲奏請。
“臣等請求圣人封禪泰山!”
羅成有些意外,“怎么這個時候提出封禪的事來了?”
大學士虞世南奏道,“圣人之功德,天下人有目共睹。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
登封報天,降禪除地。
封禪泰山,對于古人來說,并不僅僅是一種炫耀捧場,而是有著極強的政治意義的。尤其是改朝換代之后的帝王,更需要去泰山封禪,這意味著與天的溝通,取得上天的天命,代天治理人世。
天子天子,上天之子,天命所授,這個封禪便是這個授天命的儀式,所以說是馬虎不得的。
而且并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去封禪天地的,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是在久亂之后,致使天下重歸太平,或是開創盛世的皇帝,才有資格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接受天命代為治理人間。
封禪儀式在中岳嵩山和東岳泰山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最多和影響最大。
封禪泰山自秦始皇開始。
“圣人,臣等以為眼下封禪都已經算是晚的了,圣人結束前隋之動亂,重歸天下太平,安民拓邊,功蓋秦皇漢武,當早封禪泰山,向天地報告,接受天命。請圣人前往泰山,在泰山之頂筑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之腳筑方壇以報地之功!”
古人講究正統,重法理。
秦繼承隋,靠的是武力奪取的天下,雖說當時朝綱混亂,但羅成終究曾是隋家舊臣,因此更需要強調君權神授,以此來證明大秦的法理性和正統性。
這東西其實很重要,畢竟這代表的是正統性,若是不強調君權神授,那豈不是說以后誰想當天子都可以?
這和當初讓楊暕禪位一樣,但禪位還不夠,必須還得封禪泰山。
大秦的天下,不僅僅是楊家禪讓的,也是得到上天批準,君權神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