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中庸出自論語,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東漢大儒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羅成點頭,“沒錯,簡單點說,中庸不是平庸,而是中正平和不走極端,要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切記一句,不走極端。”
“楊廣當年就是走了極端,行事又過急,最終才亡了天下。”羅成看著太子,“朕知道你的天資一般,所以朕從沒有想過你將來要成為何等厲害的君王,朕也希望你能夠正視自己的這一點,將來你能夠做一個守成之君,朕就很滿足了。”
太子聽到這話,有些失落的低頭。
“嘉文,當一個普通人沒什么不好的,自古以來,那么多帝王,真正了得的君王又有幾個呢,多數君王都只是普通人。你現在還小,朕也還年輕,朕會盡量為你將權杖上的荊棘削干凈,將來把一個順滑的權杖交到你手上,朕也會為你多選一些賢良之才留給你。有好的制度,有好的宰輔,那么你將來繼承大秦后,只要不胡作非為,那么大秦就能順順利利的繼續繁盛下去。”
羅成希望在自己的手里,完成大秦的這輪開國之初的擴張,等完成這輪擴張后,羅成就打算開始收攏拳頭,專心于內治,讓天下更趨于安穩,讓嘉文能夠繼承一個更安寧的天下。
所以現在他對于奴隸也這么上心,就是不想把這么復雜的問題,留到以后。
“我們驅使驢馬拉磨,也知道要在驢頭上掛束草,這就是要給人希望,奴隸是人,更復雜,所以我們擬定制度的時候便越發的要謹慎,我們不僅得看到現在,還得看到五十年一百年以后。若是朝廷沒有一個合理的制度,那么如今帝國上千萬的奴隸,早晚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甚至可能葬送大秦天下。”
“父皇,不可能吧?”
“只要是人,就沒有什么不可能的,一切皆有可能。想想看,如今大秦天下,總共人口多少了?”
太子如今也開始學習政務,對此倒是知道,“據民部年初的奏章,如今天下戶籍共一千二百余萬戶,口八千一百余萬。”
“嗯,記的不錯,那么這八千余萬口中,有多少奴隸?”
“一千二百余萬奴隸。”
“除了這一千二百余萬奴隸,還有許多新歸籍的蠻夷胡狄,也有不下千萬。”羅成跟太子分析,“八千萬人口,奴隸就占了一千二百萬,新歸附入籍的蠻夷又有千萬,這就是說,其實大秦八千萬人口中,奴隸就占了一成半,新入籍蠻夷也占了一成多,加起來就是占了近三成。”
“十個人里,有三個人不是奴隸就是蠻夷,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可是朝廷需要奴隸,做工、伺候、耕地、挖礦等都要奴隸。”
羅成點頭,“正因如此,所以朝廷沒有禁止奴隸,可也不能無視這隱藏的風險。所以朝廷需要從制度上來保證消化這些隱患,父皇現在想到的辦法,就是給這些奴隸一些希望,能夠慢慢的消化掉這些問題,而不是任由問題不斷的發酵變大。”
立法保護奴隸不受虐待殺害,立法保護他們的基本工錢,保護其基本的生存條件,甚至立法承諾奴隸第三代可為自由雇工身份,自由雇傭第三代能直接獲得良民身份入籍,這些,都是要疏通消化奴隸制度帶來的隱患,避免奴隸矛盾最后引爆。
三代又三代,羅成相信這些在中原生活數代的奴隸后人們,終究還是能夠融入華夏的,未來有希望,生活有基本保障,那么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奴隸們反抗的可能性。
這樣一來,不斷有奴隸脫離這個身份,融入漢民族中,再有新奴隸不斷的進入大秦,也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