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郡,曲阜。
曲阜原名魯縣,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直到開皇十六年隋文帝楊堅改魯縣為曲阜,到如今。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
曲阜,是儒家圣人孔子的故里。
皇帝率百官祭祀孔子。
皇帝頒詔,封謚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這是一個很長的封謚。孔子在東周封謚尼父,孔子本字仲尼,尼父因此是一個敬稱。
到西漢時,由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對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當時朝廷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后代,接續先王的祭祀。
漢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長孫孔霸為褒成君,日后便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戶祭祀孔子,封謚褒成宣尼公。
到東漢時,朝廷正式把孔子做為國家公神,其地位與社稷同等,并封為褒尊侯。
北魏時,追封謚號文圣,稱為文圣尼父。
北周時,晉封為鄒國公。
到隋朝時,封謚為先師尼父。
大秦立國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
“孔圣當封王!”
東漢封孔子為褒尊侯,北周封鄒國公,而大秦天子決定給孔子封王。
“文宣王!”
同時給孔子的封謚也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
“從今起,全國每個縣都要建立文宣王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各地的各級學校,都要樹立孔子像祭祀。”
皇帝這個時候提高孔子的地位,將他列為與昊天上帝、社稷之神同等級的大祀,這種殊榮萬古唯有孔子一人而已。
這旨意一出,連王珪等儒家門人都大為震驚。
封王就不說了,這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每一個詞都是萬古殊榮啊。
而且還將之列為如此大祀,王珪等儒家門人都受寵若驚。
文拜孔子,武拜關公。
皇帝有皇帝的想法。
羅成這般捧孔圣,目的當然還是要將新建的科舉制度穩固起來,儒家雖然在后世有不好的評價,但在古代,儒家其實也分很多學派,其中也有王霸派,后來備受詬病的理學派其實是要到宋朝開始,明清大興的。
“為孔圣設從祀。”
從祀,即配祀,孔廟里不僅祭祀孔子,還選儒家先賢們陪同祭祀。
皇帝欽定從祀者為四配,四配為顏回、曾參、子思和孟軻。
四配在孔廟受奉祀的人物中,僅次于孔子,皇帝對四配皆追封為公,因此又稱四公、四圣。他們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兩側。依次為:孔子像東為兗國公顏回(復圣)、沂國公孔伋(述圣),西為成國公曾參(宗圣)、鄒國公孟軻(亞圣)。
四圣之下,為十二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