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說那些真心歸附的胡人,朝廷的態度則是恩撫,將他們分散安置,編入籍,對他們如對中原漢民一樣,一視同仁,給他們分田授地,讓他們的子弟入學,絕不欺負但也不嬌縱。”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所以才會有鼠尼施二十萬帳被滅族,有大國龜茲被連根拔起,舉國平滅。
胡人漢化,這是朝廷的治胡根本策略。
所有的胡人都要改為漢姓,穿漢式衣裳,留漢式發型,甚至要改習漢語,不但再崇拜他們過去的神靈等等。
一切舊風俗,都得改變。
比如以前突厥人有一個風俗,就是收繼婚。父親死后,繼承家業的兒子可以將自己生母以外的父親妻妾全都收繼。
這種習俗制度,在中原看來就是有背倫常,因此現在已經明令禁止,必須按中原的律令習俗來。
父兄的妾室,那是長輩,兒子兄弟是絕不能染指的。
再比如家業繼承,許多胡人,有幼子守業制度,也有均分家業的制度,但現在朝廷要胡人們遵守宗法制,大宗小宗,嫡庶有別。爵位就只有嫡長子繼承,但財產則是兄弟均分,女子無繼承權。
不過女子的嫁妝又為女子的私人財產,丈夫和婆家都無權染指,這個嫁妝為個人財產,是繼承前朝制度,也是為了保障女子地位。
太子聽了大為贊嘆。
“防、剿、撫,這三字要得。以前我在京城時,雖也常聽這些,但都沒有什么真正的感受,現在到了這邊,才知道這三個字的了得。皇伯坐鎮西陲,真是辛苦了。”
“為子孫后世計也!”嗣業道。“我漢家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人口。若是能打下一地,移民鎮守,時間一久,便能穩固。不像那些草原部族胡人,其興也匆匆,亡也匆匆。甚至如吐谷渾,其王族原是在東北的鮮卑慕容部的一支,后西遷到青海,他們擊敗征服了當地的羌氐,建立了吐谷渾國,雖說立國多年,可慕容部族人口始終是少數,故此到滅國前,雖說汗王一直都是由慕容氏把持,但實際上,慕容部已經羌化了,其國內的貴族官員,多都已經都是羌氐部落的貴族們了,說到底,慕容部其實已經算不得鮮卑人,他們已經變成了羌人。”
這就是人口少的民族征服人口多的外族土地后,將面臨的一個難以逃避的問題,以小凌大,時間一久,終究不免要同化。
其實不說吐谷渾慕容部,就說后來結束五胡十六國,占據中國北方,建立了北方的鮮卑拓拔部,其實也是一樣的。他們占據中原后,面對著數量遠遠超過他們的漢人,以及更先進的漢文化,最終不得不主動漢化,以尋常穩固,結果就是漢化后的北魏鮮卑人,表現看似強盛了,但終究還是沒逃過被漢人同化的結果。
“我們不斷的把中原漢人移過來,然后把許多原本這里的胡人移到中原等地去,又從其它邊疆之地,把征服俘虜的奴隸運過來,這使的現在這里的人口結構已經完全改變了,伊麗的兩千多里土地上,已經沒有了一個真正的土著了。”
“只要再有十年時間,我敢說,兩千五百里的伊麗河流域,將實現真正的書同文,語同音。”
這將是前所未有的盛事,遠邁秦漢。
年輕的太子認真的點頭,這是真正的改頭換面,是真正的同化。過去歷代王朝對于胡族的政策,還真沒有一個比的上這個一勞永逸的。
魏晉時的胡人內遷安置政策,最終導致的是五胡亂華,中原浩劫。而隋朝時的胡人政策,是以夷制夷,實際上依然是沒太大效果,只管的了一時,管不了一世。
如現在這樣,把胡人變成漢人,一兩代之后,這些雖然有胡族之血的人,他們只會說漢話,甚至思維也跟漢人一樣時,他們還能算是一個胡人嗎?
當然不算,到那時,他們就是徹底的漢人。
一個民族,若沒有了文化,沒有了根源,那就再不是一個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