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大家族越容易出敗家子,你說這是何故呢?”
剛微服從國子監出來的皇帝,又進了京師太學,這里是大秦的干部培訓班,基本上科舉出來的進士們,都并不是直接授官。
他們金殿面試,取得進士身份后,還要經過吏部試,吏部考試通過后也并不直接授官,而是侯選。
到如今開元二十年,大秦帝國已經經歷了十幾次科舉,今年的春闈考試甚至還特加恩賞,進士名額從常科的三百六十五人,增加到了兩千個。
一下子如此多的進士,就算現在新科進士們通過吏部考試侯選的主要是縣列曹參軍這樣原來的吏職,可三年一批三年一批的大量新增,再加上每年還會有不少武官轉為文職,占去不少職位,導致的結果就是現在侯選時間越來越長,新科進士們初次授任的官職也已經越來越低。
現在已經開始往九品官去了,再這樣下去,說不定新科進士也得先去當鄉亭長、巡檢這樣的流外吏職都有可能。
可實情就是如此,進士錄取數量多,加之舉人秀才也一樣能夠直接考試為吏職,吏職又同樣能夠往上升入官職,這就導致大秦如今的仕途雖說以考為主,可并不是只有進士這一條路。
三年一任,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四考之后官吏們按考證成績,或升或降,就算不升降也多會平調,能夠連任兩任的都是極特殊的職位。
而一般情況下,不管是升降或是平調,只要是九品以上階,那都得先到京師吏部、兵部報道,在那里侯選,也就是排隊等候官職空缺。有缺了,才能實放。
要是沒缺,你只能等了。
太學就是那些官員們呆的地方,考中進士授官前,先到太學來上一年學,好好的學一學如何為官理政,學習政務公文格式等等,然后還要到京師各部衙實習一年,或是到地方各道三司使等衙門實習一年。
等這兩年學習和實習完成,也差不多就有官職空缺給他們了,當然,學習成績好和實習表現好的會優先安排,在學習和實習中成績差表現不好的就只能最后安排,說不得可能還得再呆在京待選個一二年。
而在待選期間,他們可以繼續在太學聽課學習,也可以繼續到京師的部衙中謀個實習職位。
侯到空缺,實授,到任后得經過這一任四考,要是做的太差,說不定沒干滿三年就被貶官奪職了,干的好,干滿三年也一樣還得回到京師來侯選。
侯選期間,也得繼續到太學來進修聽課,直到侯到實缺為止。
這種情況,不算特別的嚴重,一般候選頂多就是半年一年的,不會說三五年甚至十年不選,但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官員上書反對。
認為進士們是天子門生,天之嬌子啊,如今跟一群舉人秀才兵士一樣的爭奪職位不說,還得侯選,這使的進士廉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