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如今他不僅是罪人之身,也是鄭家的叛徒,萬一有人趁他祈福時刺殺他呢,總要有個能打的人留下近身保護他吧。
這位有將星轉世之稱的寧遠將軍是個很好的選擇。
且上天看在她的面子上,說不定很快就能停雨了。
鄭潮胡思亂想著,想哭又想笑,他覺得自己終于從桎梏中解脫了,卻又不免悲戚于家族走向衰落的命運,但也深知,這已是竭盡全力之下所謀得的不幸中的萬幸。
常歲寧看得出來,這位鄭家大老爺,盛情難卻之下,常歲寧唯有與鄭潮一同留下祈福。
祭臺之上設有繡著經文的華蓋,祈福者可盤坐于華蓋下方誦經,但雨勢大時,此物也是徒勞,并不能擋下多少雨水。
鄭潮一心為鄭氏贖罪,未像僧人那般盤坐,而是跪于祭臺上方,向世人和神靈陳述鄭氏之過錯。
有曾得他于草堂之內指點,才得以考取功名的文人,圍聚在祭臺周圍久久不肯離去,與之一同祈福。
李獻的心腹來回出入被玄策軍牢牢把守的鄭家,帶走那些并不無辜的鄭氏族人。問罪滎陽鄭氏的一切事宜,就這樣既不平靜,卻又異常平靜地進行著。
而在李獻趕往滎陽之后,洛陽城內外各士族的看押事務,也先后換上了崔璟的人手,至此,未再有逼殺無辜之事發生。
雨水催得天色很快暗下,阿點接過崔璟手中的傘,舉著上了祭臺,撐在幾乎渾身濕透的常歲寧頭頂。
見常歲寧抬頭看來,阿點委屈又堅定地道“佛祖要怪就怪我好了,是我非要給你撐傘的”
常歲寧露出笑意“放心,佛祖才不會和小孩子計較呢。”
她轉頭透過雨幕看向黃河的方向。
鄭潮也一直在望著同一個方向,他在數著日子,不,是數著時辰。
夜色中,有百姓的哭聲響起。
聽著那些哭聲,也和常歲寧一樣盤坐的阿點,一手舉傘,另一只手抹起了眼淚。
當夜,滎陽百姓連夜縫制了兩把萬民傘,一把為“草堂先生”趕赴黃河治水獻糧祈福,一把為殺徐賊,于滎陽救災多日的寧遠將軍。
天色放亮時,一名五六歲的稚童抱著兩把萬民傘爬上祭臺,將其中一把交給阿點后,那稚童來到發髻披散開,形容疲憊不堪的鄭潮身邊。
“鄭先生,我給您撐傘,大家說,佛祖不會怪罪稚兒”
小孩子稚嫩的聲音響起之際,有些笨拙地將傘撐開。
傘被撐開的一刻,常歲寧透過傘沿邊垂著的彩色布條,看向天邊。
不知是不是她出現了幻覺,她看到烏云飄散,很快,有一縷刺目的強光自破云而出。
“是太陽”
“太陽出來了”阿點興奮地蹦起來。
很快,無數興奮的聲音自四面八方圍涌而來。
常歲寧眨了下眼睛,瞳孔被照亮。
不是幻覺啊。
嘴唇發白的鄭潮忽而仰面倒地,有眼淚自通紅的眼角流淌而出,他喃喃道“天不亡河洛,天不亡河洛”
各路消息先后傳回了京師。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