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喬玉綿寫了兩封信,第一封送往江都,第二封則送往清河。
比喬玉綿的信更快抵達江都的,是京師興寧坊常家派去江都報信的仆從。
那風塵仆仆的家仆在江都刺史府外下馬時,常歲寧正在前頭和一眾屬官們議事。
聽得那家仆亮明身份,又說明來意,王長史猶豫了一瞬,卻到底沒敢耽擱,親自帶著那家仆去見了常歲寧。
常歲寧聽得京師來人,便知大致是為何事而來了,便未曾刻意回避,只坐在原處見了那名仆從。
那仆從入得堂中,便朝常歲寧跪了下去,張口是沙啞的報喪之言“女郎,無絕大師于十日前病故圓寂了”
常歲寧一時做出怔然之色。
堂內此刻大約有十來名官員在,其中大多數人并不知這位“無絕大師”同他們刺史大人是什么關系,但見這常家仆從特意前來報喪之舉,想來其中牽扯不淺
眾人一時不敢擅作反應,便看向王長史。
王長史拿感慨緬懷的語氣道“這位無絕大師,乃是大云寺的住持方丈,曾是先太子殿下麾下謀士,為人心懷寬廣,和善慈悲,生平致力于以佛法普度眾生,是極受世人景仰的得道高僧”
常歲寧“”
王長史這一番因經過美化而失真的生前評語,換來了眾官員們的一致欽佩惋惜。
接著,又聽王長史道明關鍵處,說是這位高僧和忠勇侯一樣,亦算得上是他們刺史大人的養父之一,眾人便又立即加強了情緒波動
同時觀望著左右同僚,第一次現場撞見上峰家中報喪死爹的,相對缺乏經驗,眼下這種情況,需要直接哭嗎
一般來說,是不必如此浮夸流于表面的,可他們刺史大人年輕氣盛,行事一貫奉行張揚熱鬧眼下便不太好拿捏分寸啊。
眾人暗覺為難間,只聽上首的少女拿平靜中帶有一絲極淡的遺憾,但更多卻是豁達之感的語氣說道“諸位不必為此感到哀痛,我這位二爹非是俗世中人,此番亦算得上功德圓滿,超脫而去。”
堂內反被她寬慰的官員們短暫地反應了一下刺史大人,年紀這般輕,卻看得這般開的嗎
如此說來倒是喜喪了
當然,即便如此,也無人選擇發癲道出恭賀之言,大家都會意地保持著淡淡的遺憾之色,不再多言。
常歲寧讓人領了那位報信的家仆下去歇息后,便示意眾人接著議事。
一旁執筆抄記的駱觀臨,不禁多看了常歲寧一眼,情緒穩定至此,是當真看得開,還是感情足夠淡或是在人前裝出來的
方才正議到江都戶籍統算之事,負責此事的官員提到,因戰事傷亡之故,而今江都現存的有籍者當中,女子占比明顯更重,比男子多了兩至三成。
于是有官員提議“戰后增戶生育乃是大事當下還當設法鼓勵婚嫁、再嫁、納妾續弦等。”
說著,奉上了一則文書,其上記載著如今江都正值婚育之齡的女子數目。
自十四歲起,到三十五歲止,凡是如今未曾婚配或是守寡的女子,皆被錄在其上。
常歲寧翻看間,幾名官員先后獻上促進婚嫁生育的辦法,有軟有硬,有獎有罰,減稅增稅,條條框框,皆有先例可循,于是他們言辭間多有著“歷來如此”之感。
常歲寧已翻至最后一頁,點頭認可道“十四歲至三十五歲的確是好年紀啊。”
便有官員附和道“是,正是生育的好年紀。”
“非但是生育的好年紀。”常歲寧合上文書,“這般年紀,正值康健有力氣,頭腦也清晰,做什么不是最好的年紀呢”
那名官員微微一怔,一時拿不準常歲寧話中之意,只能遲疑著應聲“是”。
“常刺史說的是。”另一名更年輕的官員開口,笑著道“刺史大人,下官也有一個提議,只是不知可行否”
常歲寧含笑看向他“齊大人請講。”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