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他好像也能真正明白常闊為何敢毫不惜力地赴死了
因為,從始至終,大盛真正的領軍者,便不是他想象中的常闊,而正是這個年僅十七的小姑娘。
常闊的死,帶給盛軍的影響,并沒有他想象中來得這么大,更不足以毀滅盛軍的一切士氣。
盛軍此刻的氣勢已經說明,他們真正所效忠服從的,就是這位名義上的抗倭大元帥
哪怕這聽來似乎很荒謬,但卻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那么,他也要收一收對這個小姑娘的輕視之心才行了。
且在這充斥了偽裝的戰術之下,他也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這場戰事了掌握主動權的人,真的是他嗎
但對面鋪天蓋地而來的士氣,卻未曾留給藤原麻呂太多思考的時間。
且局面如此,正如大盛那句老話,箭在弦上,已不得不發。
他不可能因為盛軍之前有太多偽裝,便放棄眼下打出來的優勢,就此輕易退去那樣一來,等同自毀長城,己軍士氣受挫,再戰不利,將給這場戰事帶來真正的滅頂之災
現下,他要先看看,這位年少的盛軍主帥,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以女子之身,被盛軍擁戴至此
藤原麻呂很快讓心腹頂上了吉見扶的先鋒之位,并親自指揮全程,根據戰局迅速調整戰術。
起初,他亦被盛軍的氣勢所震,由此生出對常歲寧的重新審視之心。
但冷靜下來后,他很快又覺得不足為懼,那常歲寧再如何得盛軍擁戴,卻也不曾帶來援軍
盛軍為守此地,已將能用的殺器全都使了出來,當下在人數上占據優勢的仍舊是他們倭軍
常歲寧也不過只是一個十七歲的小女娘而已,雖有顯赫戰功,卻無任何海戰經驗當下,難道真能憑她一人之力,從而扭轉戰局嗎
這個設想,單是想一想,便讓他想要發笑。
非是他執意輕敵,而是常理如此,當下若有第二種可能,根本是說不通的
但在接下來的戰局中,“說不通”的事情卻是一樁接著一樁,不由分說地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正如他分析的那般,盛軍已將能用的軍陣和機關軍械全都用了一遍,此刻縱然換了指揮之人,但軍陣還是那些軍陣,兵器還是那些兵器,士兵分明也還是那些士兵
可是不知為何,它們與他們在此刻協作之下,卻發揮出了遠勝先前的威力
若說此前在常闊,或其他將領的帶領下,那些軍陣機關的威力只發揮出了三成的話,那么眼下,則被發揮出了十成十
是因為士氣的暴增嗎
不,不僅是
透過混雜的對戰,藤原麻呂的視線試圖再度找尋到那道少女身影,一時卻未能如愿。
他雖看不到她,卻看得到在她的指揮下,而格外秩序分明的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