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有銀龍翻飛的圣旨被徐徐展開,常闊等人跟隨常歲寧一同跪下聽旨,廳外院中常歲寧的部將們見狀也紛紛跪了下去。
喻增宣讀圣旨的聲音在寂靜中尤為清晰“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值去歲倭賊來犯,國朝難安,時有寧遠將軍常歲寧,自薦留守江都御敵,朕排眾議,著爾為抗倭大元帥,時不過一載,爾即肅清倭亂,使江都局面轉危為安,威懾異域,揚大盛之國威,實未負朕望”
“爾固年少,為女子身,然智卓絕,文武齊全,于國有功,治下有方,已堪為國朝砥柱,朕上承天命,為國朝生民而慮,特開此先例,賜爾雙旌雙節,領正二品淮南道節度使職,仍兼任江都刺史,望爾護佑一方,勿負朕望,不失本心,欽哉”
喻增的聲音落畢,廳內有著一瞬的寂靜。
跪在常歲寧身后的王岳神情震動,激動難當。
淮南道節度使
大盛疆域劃分十五道而治,因地方政治需求不同,至多同時設下過十位節度使,但從未有過如他家大人這般年少的
古往今來,不過一人爾
而他何德何能,甫一出山,便跟隨見證了這樣一位威懾四方的年少奇才的崛起啊
王岳心下震顫間,斗膽微微抬首,只見一行內侍有序入內,手中皆捧有朱漆托盤。
王岳心想,這是要授予旌節了
那些內侍手捧之物不一,有淮南道節度使的信符,門旗,龍虎旌,及麾槍二支
另有一節,為杖形,金銅所制,上鑲龍頭,龍頭之上懸掛朱旄。
喻增雙手托起此節,連同卷起的圣旨,捧至常歲寧面前“請常節使,接旨持節受命。”
常歲寧抬手,捧過,雙手攥托起微涼的節杖。
常歲寧身后眾人,無不靜靜注視著那雙持節的手。
那雙手還很年輕,看起來也并不厚重,但十指纖長有力。
這雙手接下此物,便代表著淮南道十三州,這十三州內土地,軍政,財政今后皆在她管轄調動之內,并掌控治下賞殺大權。
“臣常歲寧,領旨。”
那道青色的背影持節拜下,而后在眾人的注目下緩緩起身。
眾人跟隨拜下起身后的一瞬間,廳內變得嘈雜涌動。
常歲寧起身之際,對上了喻增的眼睛。
她微微一笑,如常道“有勞常侍。”
喻增向她微頷首,心下驚疑之感卻不減反增。
“恭喜常節使了”潘公公端著笑臉,上前抬手作揖,感慨道“想去年夏時,咱家才帶來了常刺史的任命敕書如今時隔不過一載,常刺史便又升任淮南道節度使節使大人不單年少英才,又這般得圣人信重青睞,實在是羨煞旁人吶”
他是代表著天子而來,言辭間自然更偏向于天子的用人之能,以此讓這位銳氣過盛的新任節使大人多記兩分帝王的好。
但實則,他心中又如何能不清楚,賞罰制度在此,大功在此,大賞必不可少,區別只在于怎么賞
淮南道節度使之位空缺已有兩載,朝中各派覬覦此位者不計其數,但徐正業之亂在前,曾受圣上信任的淮南王李通又已病故在節度使的人選之上,便需格外慎重。
朝中本有人借機委婉地提議,如今常歲寧在淮南道之威愈盛,必須要趁早確定新任節度使的人選了
但帝王和一些大臣不這樣想,值此關頭,如若讓一個功勛和威名都比不上常歲寧的人出任淮南道節度使,只恐根本彈壓不住她,也彈壓不住各州并不安分的官員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