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宴散畢,送走了眾官員后,常歲寧與王長史,王岳,及姚冉三人一同往外書房去。
王岳和王長史說笑著宴上之事,姚冉行在常歲寧身側,一如既往地少言。
姚冉性子沉靜,骨子里不喜喧鬧,但每逢正宴或要緊場合,她皆會跟在常歲寧身側,甚少缺席,姚冉知道,這是大人對她的器重程度的體現。
于常歲寧而言,她既要姚冉做她的眼睛,代她行事,那么她便一定要給足姚冉器重,才好讓底下的人重視姚冉的聲音。
而姚冉也未曾辜負她,這一年來,姚冉的成長與進取亦是江都的縮影,同江都一樣,姚冉也在快速地脫胎換骨。
說話間,常歲寧先笑著看了姚冉,再看向王岳與王長史,道“這半載以來,多虧有諸位在,我才能安心在外,江都才能有今時之穩固向上景象。”
王岳忙道“我等皆是按照大人的先行足跡行路而已,此乃大人之功,下僚們豈敢冒領”
有他開此頭,王長史自然也跟著附和。
“這樣一條路,非是一人能走得出來的,必是江都上下同心同力之果。”常歲寧毫不謙虛地含笑道“此乃吾等之功。”
王長史捋著胡須笑道“是也,是也。”
王岳也笑起來。
幾人說笑著,來到外書房前,心情極好,加上席上飲了幾盞酒的王岳,看著前方這座寬敞的書房,心中忽又生出感慨。
刺史府上這么大一個攤子,幕僚自然遠不止他與觀臨,但這座書房里,平日里坐著的除了冉女史外,只有他與觀臨,以及在旁打下手的駱澤。
那些幕僚文吏們,皆在前衙,人數已日漸增添近百人之多,按照大人和長史的示意,他們大致分作七處,對應分管處理江都七曹事務,因各司事務繁重程度不同,如今負責司戶的人數依舊最多。
這前衙七處,在刺史府中,被稱作前七堂。
經過前期的忙亂適應之后,如今的江都刺史府,已能做到職務分明,上下有序。
平日里江都及轄內各縣事務,多由前七堂先行篩選處理,簡易事務統一匯總,緊要事務則單獨挑揀出來,一并送至外書房中,交由“錢甚”與王岳核定糾駁,最后由姚冉與王長史過目后,才能分發執行下去。
故而這座外書房,是為刺史府實打實的機要決策之地,尋常人等皆不可入。
王岳私心里覺著,這座書房,在整個江都城中,大抵是類似朝中三省的存在了。
而隨著大人升任淮南道節度使,他們這座書房的含金量,日后大約可居于淮南道之首了
這是何等責任,又是何等榮光
想他原本仕途艱難,性子更如老母親鍋里燉著的爛面瓜一團,也就是占了來得早的便宜,否則此時來投,至多也只有進前七堂做事的資格而已。
想到這里,王岳忍不住又感性了,暗自決定務必更加勤奮用心做事,以報刺史大人知遇重用之恩。
內心動容而激蕩的王岳,在走進書房時,眼中不禁浮現些許淚光,遂拿衣袖攢了攢。
這一幕恰落在起身向常歲寧施禮的駱觀臨眼中“”
王望山又在抹眼淚了自大人昨日回府后,這已是他看到的第四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