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歲寧將那枚松針握在手中,抬眼看向崔璟,道:“若你覺得為安危存活而匆匆奔忙無暇打理外在是為失禮,那便愿有朝一日,你我以及天下子民,再無失禮之時。在這四海內外,吾國可以大國姿態,持永世安穩端方,而不必向任何方向卑躬屈膝。”
她說的是“愿”有朝一日,而此處的“愿”,仍是在向自己發愿。
崔璟聽著這依舊平靜的語調,看著落在她身上的兩寸日光,那日光與樹影以及她的輪廓交織,似繪成了一幅宏圖,其上是一個人欲以凡人之軀,以為這世道萬萬民改命的決心作筆,以兩世骨血為墨,所繪出的嶄新世道。
崔璟知道,這即是她長久以來所求之道。
片刻,他才點頭,深信不疑地道:“會有那么一日的。”
只要她在,這幅宏圖便有希望來到這世間。
常歲寧轉身繼續向前行,步履輕盈,語氣聽來散漫:“那咱們便好好商議商議,如何才能將北狄這匹豺狼剝皮拆骨,斷其爪牙,剖其野心,剁了下鍋。”
崔璟跟上他,語氣也不算嚴肅:“有殿下在,小事而已。”
常歲寧轉頭看他:“崔令安,你倒也很是精通捧殺之道嘛。”
崔璟臉上卻寫著不覺有異:“漲自己威風,亦是兵家慣用。”
常歲寧點頭:“好得很,若叫北狄探子瞧了去,見我大盛主帥個個如此自大自滿,他們怕是要提前慶功了。”
崔璟:“那也很好,恰能讓他們放松戒備。”
二人輕松散漫地說著話,但心中比誰都清楚,北狄這一戰,是前所未有的艱難。
即便常歲寧曾有大敗北狄的經驗,此時卻也并無取勝的絕對把握。
大盛是較之二十年前衰弱數倍不止的大盛,而北狄養精蓄銳至今,戰力愈發不可小覷。
思及此,常歲寧在心中呼出一口長長的氣,越是如此,她越是慶幸有崔璟的存在,他保全了玄策軍,并敢于冒大不韙也要堅持在并州培養騎兵,這份先見之明,以及膽魄與決心,是為大盛續命的關鍵。
接下來五六日,常歲寧與崔璟,以及眾部將,幾乎從早到晚都在商榷推演接下來的戰事布局,常歲寧與崔璟更是時常對坐至深夜。
秦都護等人看在眼中,已然知曉常歲寧打算留下一同作戰的決心,心中驚異之余,更添了一份敬佩。
除了帶來的一萬江都騎兵之外,常歲寧已傳信唐醒,再增派兩萬騎兵來此操練——這兩萬騎兵來自范陽俘兵,以及這段時日收攏而來的散亂勢力,這東拼西湊而來的數目,是常歲寧此時所能拿出的全部身家誠意。
除此外,她將自己也押在了這一局戰事之上。
而她從始至終并未借此說過什么,她就這樣留下了,仿佛理應如此,不需要標榜,甚至也不需要解釋這樣做的原因。
起先知常歲寧親至,秦都護等人只當她是隨大軍前來,或有趁此時機拉攏他們安北都護府一帶勢力的用心……畢竟她自洛陽一路前來,從未停下過擴張自己的勢力,她的野心已是不爭的事實。
可這樣一個坐擁絕大優勢之人,此刻卻選擇押上自己的三萬騎兵,并親自留在陰山這最為兇險、而“回報”卻又最少之處。
秦都護不止一次在心底嘆息。
這位常節使固然未言拉攏之辭,可其所行已然讓安北都護府上下皆心服,又何須再以言辭打動人心呢。
秦都護和府上幕僚商議罷,決定將常歲寧攜重兵留守北境之事大肆宣揚出去。
一來,他們認為常節使如此義舉,值得如此揚名。
二來,他們想借常歲寧之名穩固北境人心,乃至征召更多有義之士加入這場抵御北狄的護國之戰當中,調動士氣,重新聚攏如散沙一般的民心。
隨著此事施行下去,秦都護愈發意識到其中的非凡意義。
在這山河滿目瘡痍,舉國茫然混亂之際,榜樣的力量是何等龐大,何等重要。
北境為了應戰北狄而緊密部署之際,崔璟在并州私自培植四萬騎兵的消息已然天下皆知,京師朝堂之上更是嘩然驚怒。
并州對朝廷上報的騎兵數目從未超過一萬,而此時卻突然冒出來足足四萬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