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乃政治場,許多文人皆通曉著基本的政治規則,他們都很清楚,待今日李隱的惡名傳出京畿之后,待天下人心潰亂,由女帝平定局面之后,皇太女再行入京,方為真正的名正言順,體面穩妥。
可是她突然出現了。
于此時冒險急于入京,不外乎救人而已,此中仍見孤身入北狄的無畏之氣。
而得其相救者,也當竭力反助之,他們無所能,卻至少還能發聲,那便該用聲音來為她正名,為她的大軍開道。
「請太女入城平亂!」
「請太女肅清叛國者李隱之亂!」
眾人自發地奔走著,高呼傳遞著,由十人變作百千人,眾聲鼎沸迅疾如春日雷風,眾目堅毅熾熱如蒼穹驕陽,眾志凝聚咆哮如汪洋之水,奔騰著為皇太女和她的平亂大軍開道。
太女攻城的時機有失,但民聲會為她撥回這一局。
不必等天下皆知,來日天下只需知曉,太女是被無數人請入城中平亂而來。
康芷緊隨入城,一路見此象,心間隨之震動。
這是她第一次來到這京師繁華地,也
是第一次見識到這樣磅礴而智慧的民意。
在魏叔易看來,智慧的前提是明曉真相,此中有皇太女的功勛、輕皇權而北行之救國義舉為土壤,亦有設局者的血肉為良種,方才得以養出這反哺的民意。
民意民聲洶涌,給陷入絕望中的人帶去希望,也讓拔刀的禁軍畏懼遲疑。
李歲寧攜大軍沿著筆直大道一路向西而行,幾乎勢如破竹。
那些本該阻擋在前方的樓墻,盾甲,刀劍,已有人為她提前熔去。
在她到來之前,京畿已經燃起了一場名為人心的大火,為她燒去了一重又一重阻礙。
這場大火以鮮血為燒料,這條路是她的老師,部下,謀士,乃至萬千人或明或暗為她鋪就。
血肉落入泥中成林,為她撐起了一座座參天之冠,庇護著她向前行。
從來都是護人者,今夕也被萬千人所護,李歲寧眼角溢出情緒難辨的水光,只將馬趕得更快。
今日入得此城中,她要先救人,再殺人。
過了興慶宮,經勝業坊外,李歲寧下令讓康芷分出千人,托魏叔易引路,速往國子監去解救學子:「此事便托付給魏侍郎!」
聽得這一聲昔日所喚魏侍郎,顯然是心有掛念,并非如表面看來如此鎮定,魏叔易應下,最后看了李歲寧一眼,立時策馬而去。
李歲寧則繼續向前,直奔皇城方向。
但剛過勝業坊不遠,將經崇仁坊時,兩坊之間的甬道內,忽然踉蹌著撲出了一名渾身是血的士兵,倒在了大軍前方。
先行的大軍立時勒馬,坊道內廝殺聲震耳,很快便見一支浴血的禁軍,護著一群身著官服與宗室朝服的人倉皇奔出。
崇仁坊位于皇城景風門外,這支禁軍正是魯沖所率領的心腹。
李歲寧看清形勢,立時讓弓弩手停下戒備的動作,轉而下令:「救人!」
后方緊隨的步軍快步涌入坊道,很快攔在了斷后的魯沖等人身前,抵御著緊追而至的禁軍隊伍。
李歲寧躍下馬背,快步上前。
滿臉是血幾乎難辨形容的魯沖不可置信地看著走來的人,終于猛然回神,手中滴血的長刀拄落在地,落一膝行禮:「……魯沖參見太女殿下!」
有幾名曾居太原的官員也已認出了李歲寧,無不驚詫而又激動欣喜,紛紛行禮,聲音多含顫意:「太女殿下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