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的夕陽還有很多。
他們會常常走在這條下值的路上,一同談論太平大小事,一同看很多次夕陽,春夏秋冬,來日方長。
那他就再等一等。
他知道,她此時的心思并不在婚嫁之事上。
夕光中,二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甬道盡頭。
春已盡,夏將立。
是夜,沐浴后的李歲寧披衣盤腿坐在窗邊的矮榻上,焚著龍涎香,借著皎潔月色,執筆書寫,落筆先見四個端正大字:《祭駱公文》。
兩世為人,這是李歲寧第一次這樣正式地寫祭文挽詞。
她曾說過,她的詩詞造詣不算上佳,幸而文章寫得尚可,只是與駱先生相比,自認還是云泥之別。
是以她書寫間,認真自語道:“班門弄斧,貽笑大方,還望先生不要嫌棄啊。”
被月色浸染的筆下,未見華麗詞藻,唯有平靜敘述。
駱觀臨的出殯之期,在駱家人入京后的第十日。
世人講求落葉歸根,李歲寧也曾詢問過駱家人是否要扶靈歸鄉,但金婆婆沒有遲疑地做出了決定,要將兒子葬在京師天子腳下。
【天下之大,凡為其主所領,即皆為故土,其心安處,方為歸根。】
【能伴在明君側,見太平繁華景象,便是他最大的福分造化了。】
金婆婆含淚叩謝,如是說道。
于是李歲寧便讓無絕和天鏡在京郊外為駱先生擇風水寶地,以澤及后代,造福來世。
而一應喪儀規制,同公侯之禮。
起先還有官員試圖勸阻,但見罷那一篇《祭駱公文》,便無人再敢多言了。
那篇祭文中,交代了駱觀臨的一生。
其上未曾刻意避開他曾跟隨徐正業起事的經歷,文中將此事稱之為:【于汲汲然救民之心中,茫茫然誤入歧途。】
并且言明了駱觀臨在江都的另一重身份——錢甚先生。
她告訴了世人,錢甚都做過哪些事,言其:【雖不多言,卻嘔心瀝血,從無藏私。】
又言:【常存思過心,不改救民意。獨往投豺狼,以身折己罪。】
末了,書:【今觀春滿京畿道,此為千古第一春。】
此末句見哀思,先生作千古,這是先生離開的第一個春季。
也見作此祭文者的雄心,這將是這塵埃落定的世間,開啟千古太平基業的第一春。
這一篇足近千字的祭文,用詞多平實淡然,未見半字哀呼,卻也足以使人淚下,并讓人看到了那位儲君對這位駱先生的肯定及看重程度。
含元殿駱觀臨之死,若無太女明言,沒人會擅自宣揚什么。
有官員便曾私下猜測,太女大抵不會正面認下駱觀臨所為,這沒有必要,也實無益處。
許多君王登基前,常會想方設法否認銷去一切有污點嫌疑、有可能引起后世是非爭議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