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徽州府志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后者長達五十尺為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因原產地歙縣的覆船山有一道天然奇觀“石門九不鎖”,乃是一道丘壑,丘壑中有一巨石,形如心臟,名為“天下第一心”。
巨石下的溪流叫做云溪,有如穿心而過,所以這個地方就叫“澄心”,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天然道場。
這里所產的紙,其制法是在寒溪中浸楮皮料,用敲冰水舉簾、蕩紙,最后熔干而成。
成品“滑如春水、細如密繭。韌勝蜀箋,快比剡楮”。
史家稱其“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
這紙首先是得南唐李后主極力推崇,設局令剡道監造名紙,供宮中御用,并建堂藏之,就命名為“澄心堂”。
澄心堂一開始只是南唐君主居住宴客之地,名字都沒有留下來,到后來增加了藏書功能,成為南唐著名的內府。
而中主和后主曾召集士入內從事經要典籍整理工作,待到成為收藏澄心紙的地方,方才有了“澄心堂”這個名字。
到了南唐中后期,該堂一度成為實際中樞所在,李后主讓學士于內召對咨訪、參政議政,其中直承宣命、總決政事之人,被稱為“澄心堂承旨”,權力一度大于烜赫一時的樞密使。
可見李后主對那個地方的喜愛。
而這一時代的畫家,如徐熙和黃荃,他們的畫作除了絹本,“多用澄心堂”。
不過這個紙到了宋代就已經變得極其珍貴,北宋歐陽修和他的好友,著名史學家墨莊三劉之一的劉敞,都收藏有少量南唐澄心堂紙,歐陽修還寫過一首和劉原父澄心紙詩,里邊便提到:“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
意思是老劉你別嘚瑟,你家里雖然有珍貴的澄心紙,可是你找得到敢在上面下筆的人嗎
歐陽修之所以這么得意,是因為剩下的不多紙張,都收藏于大內,歐陽修之所以得用,那是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給他敞開了供應。
只有皇帝的意志,比如命李公麟繪制傳世之作五馬圖、命歐陽修的起草新唐書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閣帖等,方才取澄心堂紙使用。
直到宋代出了一個制作化用品的名家潘谷,除了制墨、制硯之外,還將澄心堂紙工藝還原出來后,潘氏澄心堂紙再次引發轟動,得到蘇軾、歐陽修、梅堯臣一眾書畫名家的追捧,這才算解決了“澄心堂紙荒”。
梅堯臣就曾經為之作詩“澄心紙出新安郡,觸月敲冰滑有余;潘候不獨能致紙,羅紋細硯鐫龍尾。”
從此,潘氏澄心堂紙得到宮廷和名家的喜愛,每逢歲貢,歙地的房四寶便是歲貢中不可少的藝術珍品。
元費著箋紙譜寫得很明白“澄心堂紙,取李氏澄心堂樣制也,蓋表光之所輕脆而精絕者。”
南唐澄心堂紙很快就珍如龍髓,就連宋代潘氏澄心堂紙,到了明代都變得珍貴無比。
明朝的書法家董其昌在得到一些潘氏澄心堂紙的時后,都曾經感慨“此紙不敢書。”
然而現在,在眾人的面前,竟然出現了一摞
周至有些喉嚨發干“這一摞真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