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招待所出來順著新修的道路走不上多遠,一座帶著門洞的城墻就出現在了面前,原汁原味兒的明代城墻磚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來到城墻下,伸手撫摸上青幽幽的城磚,仰頭看著高達七米的墻體,一股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壓迫感撲面而來。
這里其實是一座衛城,是從明朝洪武三十年開始,在元代黃土城墻的基礎上擴建包砌而成的。
根據《明史·土司志》和清代《會理州志》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城池完工,包砌之后的會理城墻“高二丈三尺,周七里三分,十一千三百一十四丈,厚一丈二尺”。
最早的會理城是個小衛城,主要用來保護這個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
到了明崇禎五年,會理城開始漸漸變大,于是又添建東、西、南三門城樓。
清乾隆五十一年,重建四門樓。
清同治五年,增修四門甕城及東西炮臺四座。
清同治六年,增修外城,建東、西、北三門和城樓三座。
一行人尤其是是李老三,何曾見過這般原汁原味的古代城區建筑,一路走著都不由得嘖嘖稱奇。
甚至就連見慣了后世重新的各種仿古建筑群所構成的“古鎮”的周至,都不由得被會理古城所折服,慶幸自己來得及時。
現在的會理古城南北長約兩公里,東西寬約一公里,總面積近二十五萬平方米,內外城分為街坊,布局嚴謹。內城主要街道以鐘鼓樓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門,成為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四條主要街道,組成了“穿城三里三,圍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的四街三關二十三巷的棋盤式格局。
現在整個古城基本保存完好,除了因為修新區拆除了南邊城墻和城館導致了四關只剩下三關外,剩下四分之三的城墻與東關、西關、北關,甚至包括這四分之三城墻包裹著的老城區,老街巷,基本都維持著原貌。
周至一行現在所處的位置在城的北面,城門上書法遒勁的“望帝”二字,寫得非常的漂亮。
而城墻之上還有一座兩層的城樓,第二層的屋檐下方掛著一個牌匾,上面寫著“拱極樓”三個大字。
穿過能并肩行走十人的城門洞子,便來到北關樓的內城門處,這邊前方是一片廣場,在古代這也是常有的布局,一般是點兵集結之地,叫做“北校場”,這邊的城門上,則寫著“永固北辰”四個大字。
“這里自古就是由川入滇的要道,也是古南方絲綢路上的重鎮,號稱‘川滇鎖鑰’。”周至給大家介紹:“渡口市發現鐵礦之前,這里便是巴蜀傳統勢力的最南邊一座重鎮,威懾著南方三面的少數民族勢力。”
“北辰的意思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紫微宮,代表著皇權,‘永固北辰’的意思就是會理城雖然地處偏遠,卻永遠守護著中央皇權。”
“上面拱極樓的拱級二字也是這意思。而另一邊城門上的‘望帝’二字,一來是代表過了這個門,就進入了古代蜀國的地盤,望帝就是杜宇,是古代蜀國的國王之一,另外登上城樓走到那邊,就是看向北方,望帝二字,還有‘朝北觀望,思念帝王’的意思在里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