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嘉靖八年,楊廷和在新都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楊慎請求巡撫歐陽重替他請命,回鄉葬父,獲得了批準后趕回新都治喪。此后的地方官員就對他睜只眼閉只眼,因為名聲太大,無論他在哪里待著,各地官員均對他十分善待。”
“不過能幫的也就到此為止了,嘉靖三十二年,楊慎在黔國公沐朝弼的幫助下,還一度舉家遷往寓江陽,也就是我老家蠻州居住,結果只住了五年就又被人檢舉揭發,于嘉靖三十七年被巡撫派四名指揮押回永昌。”
“直到他死在滇中后,遺體才被送回新都安葬。”
“但是他的遭遇是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同情的,等到嘉靖皇帝一死,隆慶皇帝上臺當年,便追贈他為光祿寺少卿。”
“等到天啟皇帝登基后,追謚他為‘文憲’。”
“這個謚號相當不錯了,屬于文臣十六等,一般還要同時具備文治成就與法治功績,明代禮部《謚法備考》特別注明‘非文武兼備者不得謚憲’。宋濂因‘定禮樂、修刑書’獲‘憲’字,梁錦陽因‘持法典、正軍紀’得此謚,楊慎一輩子流放,只有正德年參與編修《武宗實錄》,謫戍永昌衛曾率家奴幫助評叛,公績只能說平平,多半還是看在他在滇南著作四百余種,給與的溢美之謚了。”
“倒霉就倒霉在嘉靖皇帝活得太久。”許安心老家旌陽和楊廷和老家新都相隔很近,屁股自然就是歪的:“要是嘉靖早死,老楊怕是要得重用,加上之前的名聲和自己的才華,就算趕上他爹都不算難。”
“這個可能性還真的相當大。”周至笑道:“要是嘉靖皇帝死得早,隆慶上臺楊慎肯定會被群臣推舉上來,以他的性格和隆慶朝皇帝與群臣的性格,說不定真能得到隆慶放權,和徐階走成一路。”
“不過歷史沒有假設,所以就只能由后人留下這首詩在城樓之上,追吊這位過不了‘永固北辰’門,做不了‘拱極’事業的大文豪了。”
“不過我覺得也沒啥。”許安心說道:“蘇東坡是不是說過每天有荔枝吃就福建人也做得?楊大才子這不也有石榴吃嘛!而且這里氣候有好,水果又好,感覺那個時候的滇中也不會太差。城里大多數都是漢人,看著老城的樣子,感覺應該也和新都差不多。”
“嗯,這個其實表姐也沒說錯。”周至點頭道:“當年這里有個綽號,就叫‘小蜀都’。”
等到大家從樓上下來,在北教場一個角落發現了一面板報,才知道這里還發生過一次重要的近代史事件。
當年紅軍在這里舉行了“會理會議”,會議有兩大重要成果,第一是明確了長征的目標是北上陜北與四方面軍會合,為長征勝利指明了方向。其次是駁斥了軍中的錯誤思想和反對意見,統一了認識,真正牢固確立了領導班子。
這個意義,可比第一點還要重大太多了。
周至對近代史反而比較弱,一直以為這兩件事情是遵義會議結束后就定下來的,現在才知道其中還有這么多的曲折。
會議期間紅軍就在北關這里,與城內守軍對峙八天八夜,為在郊區鐵廠舉行會議贏得了寶貴時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