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典建筑歷來講究風水。清朝以前原本沒有這鐘鼓樓,為了彌補傳統建筑文化上的‘中軸空虛’,才開始在城中心的十字大街專門修建這樣一棟豪華建筑,形成了以鐘鼓樓為中心的四面對稱格局。”周至說道:“所以古人其實也在不斷地吸納創造新思想,新方法,當年這棟大樓剛剛落成的時候,在古典衛道士們的眼中,可能就和我們現在看到街邊的現代商業氣息那樣,感覺是‘不古’了。”
這段道路其實也并不長,大家走走停停,一邊拍照一邊游覽,與后世遍地打卡者不同的是想會理這樣的古城,現在還很少有外來游客專程過來游玩,因此周至這一行人的做派還反倒讓本地居民覺得好奇,不知道為什么古城每日見慣的樣子為啥會讓這些人如此開心,斑駁的磚墻,被風雨侵蝕的石凳,都能讓他們擺上姿勢嘁哩喀喳拍一陣。
很快,眾人來到了鐘鼓樓下。
這棟樓準確說叫做“凌霄樓”,因為當時會理城的建筑基本都只有它的臺基那樣高,因此臺基上高達巍峨的三層建筑就成了全城的制高點,雖然只有三十來米,在那個年代,卻也已經當得起“凌霄”二字。
這就讓周至想起一件好笑的事情,當年夾川也有一句順口溜,叫做“蠻州有座鐘鼓樓,半截杵在天里頭”,可是等到周至真的去蠻州見到的時候,發現不過爾爾,甚至還沒有白米鄉的白塔高。
主要都是靠當時城里普遍低矮的建筑物襯托。
十字路口的交匯處修建起來一座平頂金字塔造型似的大臺基,臺基外鋪磚石,四面有卷洞打通讓十字路從底部穿過,卷洞兩側有臺階設計,可以走到臺基上面去。
四個卷洞上方都有石刻橫匾,南北分別為“興仁”、“崇義”、東西分別為“文治”、“武安”。
在周至這樣的行家眼里,一看就是章架精嚴的古人的寫法。
而上方的大樓就是重建的了,差不多有十五米高,鴛鴦造型,畫棟雕梁,流光溢彩。東、南、西、北四方匾額分別為“紫氣東來”、“長庚西映”、“彩煥南天”、“光分北極”。
周至懷疑匾額上的文字是凌霄樓最早的文字,不過卻是由近代當地書法家書寫的,從書法造詣上,比卷洞上“仁義文武”八字弱了一些。
北卷洞側邊有一面新立的石碑,懷著這些疑問一讀,周至明白了自己所料不差,同時也解開了謎團。
根據石碑的記載,凌霄樓初建于清雍正十二年,由當時的會理知州羅園珠主建,樓層二層。乾隆年間,凌霄樓又兩次進行過修改和補修。
咸豐十年,凌霄樓毀于兵火,唯卷洞尚存。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還打到過這里來?”李一佳納悶:“不應該吧?法軍從滇中過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