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起義軍看不上的東西,都要被官兵搜刮走,兵造成的破壞,甚至比‘賊’還要利害。”
來到高臺之上,四面是石制圍欄,中間一棟非常漂亮的三層木樓,根據城門洞石碑上的介紹,是光緒三年,會理人馬宗龍主持重建,歷時四年落成的。
據說設計前,他曾在bj細心地觀察和研究過故宮紫禁城角樓“五星抱月”的造型和設計,并依照制作出模型,然后聘請名師進一步設計后方才施工。造成后的新鐘鼓樓共高三層,卷洞臺基,二十柱落,五星抱月亭頂,八分水。基座高七丈,樓高五丈,另有寶頂一丈。總高近四十米,雕梁畫棟,朱柱挺拔,鏤空雕花,做工精細,造型優美,十分壯觀,這一次“凌霄樓”的名頭總算是名副其實了。
只可惜到了周至出生的那一年,因為年久失修,凌霄樓又成為了“危房”,當時的解決辦法很簡單,為了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行走安全,直接將樓體予以拆除,凌霄樓再次變回只剩下基座及門洞留存的模樣。
1988年,鐘鼓樓臺基終于成了縣文保單位。1992年縣里又作出了重建鐘鼓樓的決定。
重建后的凌霄樓,將原來的磚木結構改成鋼筋混泥土結構仿古建筑。基本遵照原有的造型,不過樓頂改為鴛鴦造型并有所擴大,樓外柱子間增加了一層外墻,曾經上樓的單梯,改為四梯。
現在的凌霄樓比之前的還要宏偉高大,不過除了頂樓的那口大鐘還是古老的文物原件意外,其余的都是新的了。
不過好處就是大家都可以上到頂樓游玩,不用擔心走一半踩塌樓板掉下來了。
在凌霄樓第三層這個全城最高點上憑軒四望。北面是巍峨的北關城闕,東西兩關則略微小一些,但甕城和炮臺還保留完好,炮樓顯得更加精悍,顯出這座古城曾經捍衛南疆的重要職能。
這時候已經是傍晚,金色的陽光從西邊炮樓斜射過來,沿著斑駁的城墻照過半個古城,又在樓下卷洞邊拾階而上,最終停留在了樓下,再穿不過城東那些幽幽的小巷。
風也開始變得清涼、柔軟,不緊不慢地穿樓而過,把臺基四角裝飾用的三角璋旗輕輕擾動。
大家站在樓上,這一刻似乎感到了歷史深沉有力的脈動從古城的四面,沿著古老粗糙的城磚,斑駁陸離的街墻,踩踏六百多年變得無比光滑的小巷石板路如同潮汐一般地傳來。
每個登樓的人,心中的感覺可能都不太一樣,可能是邊地小官拱衛北辰的愚忠,可能是城闕代表的威嚴,可能是城內尋常市井間的悠然,亦可能是雄城都曾經難以抵抗的兵燹與硝煙。
不過不管怎樣,經歷了六百多個四季輪回后,古城以其深厚的韌力,在滄海桑田當中保留成了一個“家鄉”的概念,成了世居此地的人們的習慣,以及信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