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子生意不錯,老板叫王炳章,店牌叫“治文號”。后來忙不過來,王炳章就把同門師弟姚樹成叫來幫忙應酬生意。
姚樹成出身貧寒,12歲進城在飯館做學徒,多年里一直跟牛肉打交道。到了“治文號”后,還是繼續做小籠蒸牛肉。
不過當時全城的小籠蒸牛肉都有個毛病,那就是聞著香,吃著不香。
后來王炳章想擴大發展,就把“治文號”頂給了姚樹成,另到青石橋街開大館子。當時姚樹成手上只有9個大洋,但他也想要把握住這個機會,便四處找朋友托關系,湊了一百個大洋把生意頂了下來。
也是活該運氣,有幾位蜀大文法學院的教授是他的熟買主,其中曾任法學院長的吳君毅是位美食家。在得知姚樹成苦于沒法改良蒸牛肉,便跟他建議用雞湯煨口蘑香菇,吊出高湯讓牛肉吃透,這樣可以提鮮增香還嫩氣。
王炳章試了一下,果然小籠蒸牛肉就不一樣了,大喜之余便不惜多花本錢選用好口蘑,用吊子熬出來作為配料,這樣一來,他的小籠蒸牛肉不但聞起來香,吃起來也香了。
如此,他的小籠蒸牛肉很快就開始名傳四方。
而王炳章在青石橋開大館子折了本倒了號,一次回來,發現姚樹成把“治文號”經營的有聲有色,于是就紅了眼,借口“治文號”招牌是他的,硬在姚樹成面店的斜對面也開了一家面店,同樣掛起了“治文號”的招牌。
王炳章在這一地段時間較長,熟人熟事、老買主多,自然生意就日漸日好。而姚樹成的生意就漸漸不行了。
好在姚樹成喜歡動腦筋,堅信自己加了高湯秘方的蒸牛肉更好,于是又繼續研究,用海星、大棗泡酒作料,再加入“太和號”的好醬油,“口同嗜”的上品豆鼓,清溪的花椒,龍潭寺的海椒面,在調味上反復琢磨,同時也特別注意香料的用量,不能讓它們壓了牛肉的香味。
經過一番調整,加上誠信經營,努力提高,姚樹成生意又逐漸紅火起來。
不過師兄弟之間的競爭也日趨公開化。王炳章又想出了一招,以契約上“只頂鋪子、沒頂名號”為由,非要師弟另立店招,不許姚樹成再用“治文號”的招牌。
這就大大苦了目不識丁的姚樹成。一天蹲在店門口焦眉愁眼冥思苦想之際,見到路人和小販爭吵,路人都說小販做生意缺德。于是靈機一動,把“治文號”僅改一字,變成“治德號”。
為了區別于“治文號”,突出自家特色,姚樹成便以“小籠蒸牛肉”為當家品種,只以當天宰殺的新鮮黃牛腰柳肉、腰窩肉及腿子肉為原料,寧可不賣、也不以次充好;在米粉及調味上則按季節時令的變化,增減用量和口味輕重,樣樣親自動手。
為了證明自己,姚樹成干脆用一只大汽油桶打造成爐灶支在店門口,擺上一口大鍋,設計出一種直徑約10厘米、高5厘米的竹制小蒸籠蒸制牛肉,現場制作當眾表演,以示坦蕩。
結果這一招帶來了神奇的效果。
小竹籠立在蒸鍋上,一如塔林,十分壯觀,熱氣騰騰,小蒸籠一翻動起來,那蒸騰飄逸地熱氣,香美濃郁的氣味,更讓人胃腸蠕動垂涎欲滴,更成為成都的一道生動的市井風情。
蒸熟后的牛肉再撒辣椒面、花椒面和香菜,雖然一籠分量不多、卻是色澤金黃油亮、濃香妙味撲鼻,吃到嘴里麻辣咸甜、滋味豐厚、柔嫩軟和、入口化渣,口感異常美妙。
于是,每日中午時分,前來品嘗的食客紛至沓來,攜碗帶盆買回家吃的亦是絡繹不絕,店內店外人聲鼎沸。
治德號小籠蒸牛肉的名聲不脛而走,很快傳遍cd市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