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上上手?”客戶是一個穿得挺講究的中年男人,周至禮貌地向他問道。
“你買嗎?”那人見周至這么年輕,不由得有些惱火,他是來賣東西的,不想跟娃娃聊天。
“要是東西恰當,也不是不能買。”周至一臉無所謂的樣子。
“老康的東西也買得起?”
“先看看唄。”
“那你看吧,小心著點兒。”
周至看得很快,也就翻來倒去看了一分鐘都不到:“這是單黃釉寄托款的小康盤子,尺寸大小都還行,剛剛您說是老康,那可沒對。”
“小同志你可不能亂講,你看看這釉水,還有規矩的底款,這明明就是康熙本朝的東西。”
“就是看了底款和釉水,才說它是小康啊,很明顯的小康。”周至說道:“康熙本朝的底款用的是珠明料,也就是行話講的‘翠毛藍’,底款會藍中發青,而光緒朝的寄托款,多用浙料,會顯得藍中發白。”
“這個很明顯的發白。”
“還有書法,它這個書法在小康瓷器底款里邊,算是寫得不錯的了。足以和康熙本朝名窯精品的水平可以匹敵了,但還是存在問題。”
“什么問題?”
“首先這盤子的釉色是明黃色,而且是里外都單色,清代這個里外明黃的顏色,只有三個人能夠使用的,那就是太后,皇帝,皇后。”周至笑道:“哪怕是皇貴妃,也只能使用外黃內白的盤子,不能使用內外明黃一色的瓷器。”
“所以不管他是老康還是小康,如果是本朝的,就肯定只能是官窯才能出,民窯做這個那就是大罪。直到民國時候,仿品才開始多了起來。”
“這個盤子的底款單看其實不算弱,但是如果對康熙本朝底款了解得夠多,就知道老康底款干凈有力,非常端正,號稱‘頂天立地,筆筆帶力’。這個字明顯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
“所以這個底款,不管是看寫法還是看青花,都不是老康的。”
“你剛剛說看釉水,釉水就更明顯了。”周至說道:“老康和小康,大家對青花瓷器研究得很到位,用料,畫工,題材,都很細致了,但是對于單色釉,熟悉的人可能就少得多。”
“但要分辨其實也不難,老康的單色釉瓷器是一大時代特色,被稱作‘一道釉’,尤其是黃釉的特點十分明顯,那就是釉水濃厚。”
“濃厚到什么程度呢?濃厚到會出現一種油脂感,就好像被用豬油抹過一般,說白了就是因為施釉厚度較大,導致燒造過程中造成釉面不平整,有一種微風吹湖面的波浪紋的感覺。”
“這個特點,在號稱‘小康’的光緒寄托款瓷器中是看不到的,因為光緒瓷器施釉很薄,燒出來的釉面光潔干凈,但缺了‘韻味’。”
“這就又帶來了一個特點上的差別,老康小康,一個胎薄釉厚,一個胎厚釉薄,相同的兩款瓷器,本身重量,行話叫‘壓手’,壓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老康偏沉,小康偏輕,熟悉它們的人,上手一掂,就能夠感覺出差異來了。”
“所以都不用再分辨胎體,您這個盤子上手一看一掂,就是小康的,非常明顯的小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