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你好。”費觀跟周至打了招呼:“我也是剛到,你劉姐現在是大忙人了,還有一會兒才能來。對了老張說這茶還是你給他的,他都沒有舍得喝,現在又拿出來了,結果大家都不會弄,你說這好笑不?!”
“這個是馬邊大竹堡三十年的老彝茶,是類似普洱的大茶餅,我來弄吧。”
“我弄吧。”麥小苗乖乖地去展示柜里搬茶具,那里有一個筆筒,里邊放著好些茶具,包括了茶刀和茶針。
等麥小苗將東西都搬了出來,周至招呼大家坐下,讓麥小苗去燒水,自己拿起茶針沿著茶餅的邊緣開始開茶,剔松之后開始用小茶刀分茶,盡量保持茶葉條索的完整性。
剔下來的茶葉和茶塊,都放到了茶葉罐里。
將茶葉盒子裝滿,剩下的茶餅周至重新用原裝的油紙包好,說道:“開過的普洱茶最好就開完,都放到茶葉罐里。接下來的酒小苗你來吧。”
“聽說小苗是美國人?這蓋碗用得挺好啊。”費觀看著麥小苗熟練地使用著茶具,笑道:“比望江樓公園的老茶客不差啊。咦,怎么又把水倒了?”
“普洱茶經過長時間的存放,面可能會有很多雜物或者灰塵,第一泡一般都是不喝的,所以要先沖泡一兩次然后倒掉,這樣能夠把一些殘留物質給清除干凈。”周至說道:“而且第一泡第二泡的茶湯味道并沒有完全的出來,所以即便是能喝,也不會有太好的味道,等到茶葉慢慢的在水中舒展,味道才能慢慢的溢出來,這時候茶味才是最好的。”
“嗯,我們跟李三哥學的,他是喝普洱的行家,肘子說彝茶和普洱其實差不多的。”
“這大富之家出來的,喝個茶都這樣的講究。”費觀說道:“不過他們怎么會喝滇中的茶?感覺我們這靠滇中更近的省分,都還沒有普及起來啊。”
“誒,這個事情說起來挺好玩,說起普洱茶,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滇中,因為普洱就在滇中嘛,但是真實的情況啊,卻是廣東人與普洱茶之間的淵源才是真的深,尤其是熟普。”
“這里頭又是什么故事?”幾人都是對文史很感興趣的人,張誠首先問道。
“這個事情得扯到上世紀去了。”周至說道:“當時滇中是沒有熟茶這個概念的,普洱地區只生產一種‘毛茶’,就是用大葉曬青制作而成的,其實就是生茶,普洱生茶,就是生普。”
“而當時廣州十三行市全國最早的茶葉交易市場,滇中的生茶、散茶也是粵都茶葉的重要來源。但當時由滇中到粵都的交通極為不便,茶葉用騾馬馱運,少則三兩個月,多則半年以上。長途跋涉,日曬雨淋,溫濕交加,因此當滇中的茶葉運抵粵都后,往往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陳化變質,讓生茶的刺激感、澀感發生了轉化。”
“這就是歪打正著了,十三行將這些生茶,散茶經過重新堆渥,陳化,壓成茶餅后,頗受消費者歡迎,并引起了茶商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