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涼菜之后,就開始上熱菜了,按照川菜宴席的習慣一般就是先蒸后燜再湯再炒再甜品。
頭湯開席,是松茸雞湯,雞用的整雞,湯香味美。
之后是主菜,菜品有鹵汁鮑魚,蘿卜燒遼參,魚唇豆腐,龍蝦雞淖,鍋貼大蝦,苕菜獅子頭,脆皮巖鯉,鮮菌燴圣瓜。
鹵汁鮑魚其實就是鹵汁拼盤的做法,不過食材升級成了鮑魚,微帶溏心,這是從粵菜借鑒而來,加了川菜烹飪方式改造的,不過在周至看來就是為了提升宴席逼格,加錢搞出來的。
蘿卜燒遼參也很質樸,類似鹵菜的蔥燒海參,但是用了煮熟的白蘿卜與湯汁一起浸泡入味,對于周至這類喜愛肉邊菜的主顧來說,這道菜絕對好評,白蘿卜不但讓盤子里看起來食材豐富,本身先去味后入味,無論從口感還是口味,都給這道菜加了很多分,改得就十分讓周至滿意。
魚唇豆腐就是麻婆豆腐的改良版,里邊加了魚唇膠,適合女士補充膠原蛋白,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講十分合理,不過周至認為用麻婆豆腐的做法有點暴殄天物了,應當用更清淡的調味比如用咸蛋黃和火腿加絲瓜,或許更好地突出食材的風味。
龍蝦雞淖是雪花雞淖的改良,加入龍蝦肉以后的雞淖更加細嫩清甜,口味的確是有所提升,但是這道菜和鹵汁鮑魚,魚唇豆腐一樣,提升的口味相比于它提升的價格而言,可謂是毫無性價比。
鍋貼大蝦同樣如此,不過鍋貼里一個大蝦仁讓麥小苗覺得很滿意。
苕菜獅子頭,獅子頭用豬肉和荸薺做成大丸子在雞湯里滾熟撈出,單獨撈到小盅里澆上苕菜汁調出的翠綠湯芡汁,這道菜頗有淮揚菜的風格,清鮮無比,很受好評。
脆皮巖鯉,就是十分正宗的老川菜脆皮魚的做法,不過食材用了比較珍貴的巖鯉。
巖鯉在夾川都已經很貴了,一斤八十起,運到蜀都來做成菜,價格可以想象。
鮮菌燴圣瓜,大受好評,鮮菌用的野生牛肝菌,雞油菌,圣瓜就是嫩絲瓜,白油炸香蔥之后,將蔥撈走,再炸蘑菇,炒圣瓜,端的鮮香無比。
見到麥小苗不大對這道菜動筷,明夷對她介紹道:“小苗,這道菜不錯的,你要嘗嘗啊,今晚的宴席,這道菜屬于創新得最成功的了。”
麥小苗笑瞇瞇地啃著又一只鍋貼大蝦:“這道菜肘子在鄉里經常做給我們吃的,尤其這個月,每兩三天就換著花樣炒,吃不完的都炸成蘑菇油,明哥你喜歡就多吃點。”
明夷:“……”
剩下的菜分別是宴尾菜,分別是甜,咸,酸三道菜。
甜的是竹燕,這道甜品里大膽地加入了非常細的瑤柱絲,增加了口感不說,還鮮而不腥,對味道有極好的加成。
咸的是方塊油糕,這個是周至老家的吃食,不過在夾川這個叫“油糍塊”,用糯米飯和花椒,鹽攪拌,壓進方形模具,再切片過油炸成。
如果太薄,炸出來的就是咸鍋巴,如果太軟,就成了油炸糍粑,只有火候地道,才能外皮像鍋巴,內里卻如糯米飯。
這個周至是評判的絕對權威,最高的評價就是“這是我小時候的味道”。
酸,是一小碗酸湯面,銀絲面配豆腐皮,黃花,木耳,有點類似胡辣湯,但沒有胡椒和勾芡,就高湯里點了醋,味道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