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起源于采集和漁獵,因此哪怕已經到了物質豐富的年代,對于采集和漁獵帶來的樂趣,也是非常癡迷的。
幾天下來,閆霄也已經被楊和訓練成了打海竿的高手,利用蚯蚓和烤得半軟的紅薯丁,每天都能夠從小湖出水口處收獲不少的魚。
無鱗魚,鯉魚,鯽魚,是這里最多的三種魚,其中無鱗魚有好幾種,包括了牛尾子,黃辣丁和冷水鯰。
其中牛尾子個體是最大的,大的能夠長到一斤以上,這種魚就好像被拉長了的黃辣丁,從上往下看,就好像一根牛尾巴的形狀,因此得了這個名稱。
黃辣丁是大家熟知的魚種,釣起來的時候會咕咕叫,所以在有些地方又被稱為“黃鴨叫”。
這魚貪吃,海竿被釣上魚鉤基本都被吞到了肚子里,解鉤非常麻煩,因此一般都需要剪掉子線重新換新的子線,被吞掉的那個鉤只有在剖魚的時候重新取出來。
為了每天都要釣獲不少的黃辣丁,到了傍晚收竿后,閆霄和楊和還有一項工作就是剖魚取鉤,重新綁扎第二天要用的子線,閆霄也因此完成了向釣魚佬的進化,可以自行處理垂釣過程中的一切情況,不再屬于釣“老爺魚”的那類“初學者”了。
這種時候是癮頭最大的時候,閆霄每天為了釣魚可謂“起早貪黑”,加上開蒙的地方選的好,以及新手保護期紅利,營地每天愣是都有魚吃。
魚要做得好吃,最簡單的就是魚湯,而最受歡迎的魚湯,莫過于酸菜魚湯。
這甚至導致周至帶來的酸菜消耗過快,逼得周至在營地里制作起了酸菜。
因為有溫泉在,酸菜制作起來速度就可以非常快。
將帶來的白菜,青菜切成細條,用鹽拌上,待到開始出菜汁后將菜條擠干,這相當于揉制過程。
之后將新鮮的菜條放到飯盒的底部,面上鋪上老酸菜,再將剛剛擠出的菜汁鹽水倒回去,再將之前的老鹽水也加進去,如果不夠便加入當天新鮮的淘米水,將菜條全部浸沒,然后將飯盒放到和體溫感覺差不多的溫泉水里,第二天就能夠得到酸香脆爽的新酸菜了。
如此循環利用,酸菜就可以一直不斷,為了增加風味,周至還往酸菜里加入了鹿耳韭臺,這個第二天用來切碎炒肉末,是一道早餐就粥的絕好菜式。
對于偶爾釣到的大魚,如五六斤的鯉魚,七八斤的草魚,因為小伙伴們開始挑剔了,周至便將它們制作成熏魚,同樣用來早餐就粥用。
和干燒魚,烤魚一樣,熏魚同樣屬于“先炸后鹵”,讓魚充分吸收料汁后變得滋味香濃的制作方法,不過熏魚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和冷吃兔,張飛牛肉,旌陽斗雞一般,可以“冷吃”,且做好后連吃兩周都不會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