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克拿起劇本,并沒有直接看小黑指的那一頁,而是從第一頁看起。
紀錄片開始的時間是1954年,那時候科菲集團創始人伯內特科菲還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因為觀念的沖突和父母鬧矛盾,離家出走。
之后,他遇到了妻子,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勵下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只可惜這次創業并沒有成功。
但他的努力,獲得了家人的認可,在父母的支持下進行了第二次創業,創立了科菲公司。
伯內特科菲也和妻子結婚,不久,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加里安科菲。
科菲公司在伯內特科菲的經營下規模逐漸壯大,成為了洛杉磯的知名企業。
紀錄片中科菲家族的人是絕對的正面人物,每個家族成員都相互友愛,積極向上,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少不得要加入一些配角,而這些配角大多都是負面形象。
例如,伯內特科菲的一個黑人女秘書,因為家庭貧困受到了伯內特科菲的照顧,她卻誤解了這份善意,并且對伯內特科菲產生了好感,主動投懷送抱,但伯內特科菲深愛著妻子,不為所動。
黑人女秘書不甘心放棄,使用了各種手段勾引伯內特科菲,伯內特不僅沒有被誘惑,反而將此事告訴妻子,并且,把黑人女秘書調離了崗位。
黑人女秘書惱羞成怒,憤然離開了科菲公司。
普通人看到這個劇情,或許會一笑置之,但盧克卻一下子聯想到了邁克爾卡馬拉的姐姐。
邁克爾卡馬拉的姐姐應該就是這個黑人女秘書的原型,她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二歲,伯內特科菲正是在祭拜她的時候被人用弩箭殺害。
根據邁克爾卡馬拉的妻子的描述,邁克爾卡馬拉的姐姐的確和伯內特科菲有一段不正當的關系,但卻是被伯內特科菲強迫的,而邁克爾卡馬拉姐姐因為要養家,才無奈接受了這種關系。
之后,因為伯內特科菲妻子發現了伯內特和邁克爾卡馬拉姐姐的關系,將邁克爾卡馬拉姐姐趕出了公司,并且大肆詆毀她的名聲。
這件事也間接導致了邁克爾卡馬拉姐姐自殺。
盧克放下劇本說道,“不同的人在描述同一件事,總會有不同的角度和結論。”
小黑說道,“沒錯,如果邁克爾卡馬拉看到這個劇本,絕對會氣的從輪椅上跳起來。
那個間接害死他姐姐的男人居然成了紳士,而他姐姐則被描繪成一個破壞別人家庭的壞女人。
連我都覺得十分氣憤,無法接受。”
盧克道,“如果連你都覺得無法接受,那么邁克爾卡馬拉的家人豈不是更加憤怒。”
小黑若有所思,“所以,你還是懷疑邁克爾卡馬拉是兇手,但他得了腦血栓,連走路都是問題。”
盧克說道,“邁克爾卡馬拉是否是兇手,暫時還不確定。
假設,兇手三十九年前因為邁克爾卡馬拉姐姐的死,殺死了伯內特科菲。
三十九年后,加里安科菲要拍攝家族紀錄片,再次詆毀丑化邁克爾卡馬拉的姐姐,激怒了兇手。
兇手也就有了時隔三十九年再次殺人的理由。”
小黑聽得很認真,皺眉道,“等等,我要打斷你一下。
雖然,伯內特和加里安科菲是父子關系,但除此之外,兩起案件沒有發現其他的共同線索。
反倒是加里安科菲被殺案現場發現的指紋與四十年前的銀色十字架案的嫌疑對象指紋相同,從證據上看,這兩起案件更像是同一個兇手所為。
說實話,這三起案件放在一起,讓我有些懵”
盧克站起身,走了幾步,“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四十年前,一個黑人青年和華人青年在互助會上相遇”
小黑插話,“什么互助會”
盧克示意小黑不要插嘴,“我也不知道,比如戒酒、失眠、抑郁等,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見面了。
兩個青年都因為至親的離去特別痛苦,這讓他們有了共同的話題,訴說各自的經歷。
其中,那個黑人青年的姐姐被老板強迫發生關系,為了養家,不得不維持這種關系,最終被老板的老婆發現,間接導致了黑人青年的姐姐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