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最快的辦法,就是變集中為分散,讓部隊自己在各地籌糧,安排好翻譯的工作,集中后勤力量,下到各部隊,參與籌糧。”
吳主任為張中平想了個好辦法。
兩天來,張中平愁眉不展的事情,被張主任一語點破,他一拍手,激動地說道“好辦法,就這么辦”
于是,軍后勤統一印發了籌糧證,發了一些朝鮮幣,由各單位組織籌借糧食,并組織后勤同志們下到各單位部隊,幫助部隊籌糧,如此一來,解決余下不足的糧食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這個時候,三十八軍的主力已經向墨沙洞、松下里、尺長洞一線集結。
而此刻,收到軍后勤派發的糧食、油鹽的各部隊,普遍在制作干糧,這些糧食可不能即時吃,需要制作成干糧,這樣才能隨時隨地來上一口。
他們用石頭把玉米磨成粉面,然后把它烙成餅。
這種辦法是部隊最常見的制作干糧的一種,也是最為簡單、節約時間的,而且這樣的干糧容易飽,容易儲存,更容易攜帶。
一一二師副師李忠信聽說從祖國拉來了一列車白面,讓各部隊前去領取,他高興極了,好久沒有給部隊改善生活了,他告訴各團,誰想吃白面就派人去扛,不用開收條,能扛多少,就扛多少,不然以后等部隊撤退了,這些面就要扔給敵人。
三團團長范天恩一聽,馬上叫著團后勤的同志去扛白面。
面是扛來了,可部隊轉到了妙香山,附近沒有幾戶人家,既吃不上餃子,也蒸不了饅頭,而干糧那是非做不可,要不然就浪費了。
一向節儉的大伙,又經歷過上一次戰役結束后,餓的饑腸轆轆,吃草根,含石頭的苦日子,哪能看著這些糧食浪費了,就是冒著生命危險,也得給它做成能吃的飯。
于是,團后勤發動大家,獻計獻策,終于想出了許多好辦法。
山野里寒風颼颼的卷進來,在山谷之間打著旋的來回轉悠,戰士們凍得手腳生疼,但趕著做干糧的場面卻讓人十分動容。
有的連隊借不到鍋,就用挖戰壕的鐵鍬當鍋,有的撿來薄薄的石板當斧,挖了無煙灶就開始烙餅。
烙餅的人太多,無煙灶也不完全是沒有一絲一毫的煙霧,總有一些煙霧匯聚,在山野上空飄蕩,遇到眼瞎的美空軍,興許沒有發現,但能當得上飛行員的,有幾個眼睛是不好的。
當敵機尋著炊煙嗡嗡的飛臨上空的時候,戰士們把烙熟的餅放在一邊,然后用鐵鍬鏟土把火覆蓋,等飛機走了,他們又把火點上,繼續烙餅,就跟敵人玩捉迷藏。
敵人也知道這片山谷里有志愿軍,但炊煙是在山谷上空匯聚,很難發現源頭在哪兒,也只能在上空盤旋。
不過進展依舊相當緩慢,怪著急人的。
有兩名戰士在一個礦洞里發現了一塊很大的鐵皮,這可把他們給樂壞了,有了這個鐵皮,一次可以烙好幾個人備份的餅,比用鐵鍬烙餅的效率提高了太多太多。
盡管鐵皮上有銹,貼上去很快就燒糊了,但終究能把餅烙熟,這樣的餅又臟又難看,現在是沒什么人吃,但到了和美國人干仗的時候,身上的干糧吃完了,這樣的餅就能拿出來放在嘴里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