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此之外,還有已經戰死的鮑信,所遺留下來的幾分情面。
再加上于禁自己本領不低,縱橫沙場多年,也是戰果累累。
如此,方才得以位列第一。
當然現在情況稍稍有些不一樣。
于禁日后多半是攀升不到這樣的地位了,畢竟現在張遼比他資格更老,文遠變成了第一個加入曹家勢力的大將。
外加曹昂也打定主意,要保住報信一命,不再讓他為保護曹操而戰死于沙場,那這份恩情,也就遺留不到于禁身上。
所以于文則的光環多半是要消失。
其實要說這于禁,他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這一身光環,而是他那深受命運捉弄的人生際遇。
他那自作自受,但卻也多有可憐之處的凄涼悲慘結局。
一生戎馬征戰,出生入死,為曹魏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
嚴于律己,治軍謹然。
曹操甚至對他有過高度評價,認為他堪比古之名將。
在人生中最后一戰之前,都是享盡了威風與榮耀,如果在這里畫上句號,對于禁而言將是極為完美的。
可惜沒如果
在襄樊之戰中,于禁率領三萬余人,前去支援被關羽圍困住的曹仁。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關云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于禁全軍覆沒。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
于禁居然投降了
戰敗后投降敵人,其實是一件頗為常見的事,面對不降則死的威脅,很少有人能忠貞不二。
但這個人不該是于禁。
要知道于禁當年有一樁舊事,那就是斬殺昌豨,此舉讓他在曹魏集團內有著極高的評價,曹操更是因為此事對他多有贊譽。
昌豨何許人也
泰山四寇之一,曾經多次投降曹操后,又降而復反,是個全無忠誠可言,反復無常的背主之輩。
此人最后一次投降曹操時,當時身為昌豨舊友的于禁,卻毅然決然的下令將此人斬殺。
而輪到他自己時。
卻也能做出投降敵軍這樣的事情來,與背主之臣有何區別
這相當于人設崩塌
往日在眾人面前所塑造出的嚴于律己,奉公守法,克己慎行,這下仿佛全部都成了笑話。
尤其是當時與于禁一同兵敗,被俘虜的龐德將軍,卻是在面對刀兵時,寧死不屈,最后被關羽下令斬首。
有些事就怕對比。
這么一比較之下,于禁的所作所為,就顯得相當惡劣了。
就連曹操在得知于禁兵敗投降的消息后,都忍不住發出哀嘆。
認為于禁與自己相知三十余年,卻在面臨險境時,表現反倒不如龐德。
令人失望
而在日后呂蒙攻破了江陵時,于禁才多有輾轉,最終返回魏國。
然而這個時候,他已經失去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官職、地位乃至于名聲。
魏國上下,人人皆不待見他。
畢竟這樣一位人設崩塌,背主投降的臣子,害的曹魏上下遭受了多少奚落和笑話。
世人皆說,連于禁這樣的重臣都能投降,那真不知道魏國都是一群什么樣的將領,怕是多有貪生怕死之徒。
故而魏國文武群臣對其多有憤恨。
甚至就連當時已經登基為魏國天子的曹丕,都在表面安撫之后,背地里又狠狠的羞辱了他一番。
可謂是晚景凄涼。
而在回到魏國的當年,于禁就因為承受不住羞辱,因病逝世了。
對于于禁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