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皆不赴。
長兄夏侯衡有聞,責曰“泰初,宗族骨肉也。今殷殷之情,何故不赴邪”
對曰“年少當慕學篤行,交游清談非我所欲。”
遂以京都求名利者眾,非修學之地,乃辭別諸兄自歸桑梓譙縣,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三年不問世事。
如今北歸洛陽,乃是天子曹叡詔令至,以他為散騎黃門侍郎。
散騎黃門侍郎是魏文曹丕所置的官職。
緣由是吸取了漢末宦官亂政的教訓,故而改以士族擔任天子內侍,后形成制度,朝廷常置散騎常侍、散騎黃門侍郎各四名。
職責是隨駕左右,掌侍從,顧問應對、規勸得失。
雖沒有什么具體的實權,但卻尊貴異常。
蓋因自魏文曹丕開始,散騎常侍、散騎黃門侍郎都是擇心腹故舊、高門子弟或元勛之后充任,歷任數年之后便轉他職,外放則兩千石、居朝則掌機要。
可以說,這個職位就是天子擢拔心腹重臣的。
如今詔令來,夏侯惠急于趕路亦不為奇了。
因為先前的夏侯惠在偃師溺水時就已經死去,如今占據這具身體里的靈魂來自兩千年后。
擁有了后世的記憶的他,大致知道歷史的走向。
同樣,他也知道自己如果不早亡的話,“高平陵之變”將避無可避。
或是說,司馬氏掌權之后,夏侯淵一系除了夏侯霸亡奔入蜀、夏侯玄被誅殺之外,似乎沒有什么損失。比如,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上,夏侯威的孫女夏侯光姬還成為了東晉司馬睿的生母,同樣能讓夏侯氏的門楣繼續顯赫于世。
但夏侯惠一想到司馬懿指著洛水發誓放屁、司馬昭當街弒君的行徑,以及其后代得了天下后所誘發的神州陸沉,便覺得自己有必要為曹魏續命。
不管怎么說,曹魏對黎庶再怎么不好,也不至于給天下蒼生帶來近三百年的至暗時期。
至于如何做到這點,他覺得并不難。
比如盡力勸阻曹叡不要放浪形骸,努力活得久一些、比司馬懿死得晚一些。
比如曹叡在托孤的時候,努力爭取不讓孫資與劉放在中間作祟,將托孤的人選改成了曹爽與司馬懿。
又或者是看有沒有可能,讓曹爽不要成為桓范口中的“犢耳”
當然了,求人不如求己。
將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不靠譜的。
他覺得,自身要盡力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
如努力讓自己在廟堂上擁有話語權、麾下有兵馬,在司馬氏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可以當“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那只黃雀。
不過,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他先進入曹魏廟堂核心的基礎上。
先有權,然后才能掌兵權
這種思慮,就是促使他來到這個時代后,行舉異于往昔的緣由。
勤讀兵書習弓馬,是為了日后能有機會掌軍;閉門謝客、不與名士交游、回絕夏侯玄的好意等,則是避開“浮華案”,避免曹叡將自己歸入慕虛名之輩。
畢竟,他如果想改變歷史軌跡、想抗衡有士族世家作為后盾的司馬氏,唯有的選擇,就是爭取從曹叡哪里得到足夠的權力。
現今,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他終于等到了第一步。
“不必了。”
依舊策馬前行的他,聽聞家中部曲的請示,昂頭目視著進入軒轅關的險要谷道,朗聲說道,“天子有召,不可怠慢。你遣一人先行至關隘報備即可,我等今日在關后緱氏縣宿夜,翌日至京師府邸。”
“唯。”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