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由,是他不能讓王基出任。
倒不是王基才能不足亦或者資歷太淺,而是王凌乃王基的薦主。
盡管他對王基不疑有他,但出于馭下制衡的帝王心思,且是有其他良選之下,又何必遣王基去淮南任職呢
畢竟曾上表詆毀過滿寵的王凌,權欲很重啊
至于為何沒有考慮過何曾嘛
天子曹叡若是覺得他有督兵之能,也不會等到陳矯舉薦的時候才外放了。
廬江太守人選有了定論后,陳矯便很識趣的告退離去。
因為同被召來的蔣濟一直默然無語,令他心有所悟天子曹叡定是有他事與其計議,故而才沒有參合推舉太守之事。
事實上,在接下來的事情中,陳矯還真不適合參與計議。
至少現今還不能。
蔣濟可是最早知道天子曹叡推動士家變革心思的,亦能基于這點對襲擊皖城計劃給出最合適建議的。
僅是這點差異上,陳矯就無法給出符合天子心意的建議了。
且蔣濟早年在淮南任職過。
在如今洛陽的廟堂中,除卻劉曄之外還有誰能比他更有資格參詳淮南戰事呢
對此,蔣濟亦當仁不讓,待陳矯的身影消失在殿外后,他不等天子發問便徑直出聲道,“陛下,臣竊以為,可取滿伯寧的第二策。”
嗯,滿寵在上表中,將前因后果以及利弊皆細細闡述后,還做出了三策讓天子曹叡作選擇。
其一是不作為。
以突襲必然行事迅猛,擔心兵卒在穿行大別山脈中難免疲憊或非戰損員,進入皖城谷地后難以一戰破城,從而變成有去無回為由,聲稱不宜興兵多事。
且如今淮南戰線駐守的常備戎兵并不多,遣兵而出后,若是被賊吳細作察覺而孫權興兵來犯,恐會導致合肥不守、壽春難保的不可承受之重。
當然了,此策不管是天子曹叡還是蔣濟都自動忽略了。
他們都知道偷襲皖城的戰果再怎么不濟,都不會迎來滿寵所提及的后果。
更知道,這樣的后果就連滿寵自己都不相信他之所以提及,只不過是都督職責所在,必須要將所有可能都思慮周全、言及言詳罷了。
其二,則是建議執行侵如火的戰術。
他以江東濡須塢在北岸,時常遣蒙沖斗艦進入巢湖刺探合肥與廬江六安軍情為由,斷定偷襲皖城之戰必須要速戰速決。
最好是將戰事控制在五日之內。
江東精銳水師主要駐守在大江南岸的柴桑與牛渚磯這兩個在戍塢中,以距離以及水師橫江的速度推算,他們從察覺皖城軍情、召集士卒橫江來援,五日就是極限了。
一旦將戰事持續超過五日,恐會步入前番石亭之戰的后塵賊吳以精銳水師自舒水而入或從巢湖上岸,占據皖城谷地北出舒縣的夾石與無強口,那所有進入谷地的魏兵都將迎來被甕中捉鱉的結局了。
如此短的時間,想將半個郡夷平為白地,不亞于癡人說夢。
但滿寵卻是覺得可以做到。
他在上表之前,還借著巡視防務之由趕去廬江郡,在城外私下讓蔣班帶數位灊山遺民與灊山蠻來細細詢問過皖城那一帶的情況了。
也得悉了如今皖城防務很松懈、進出城池盤查也很敷衍的實情。
這也很好理解。
江東皆以為魏國不復有伐吳的實力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