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張四維能夠如期回朝,葛守禮是絕對斗不過張四維的。
可事情的發展,卻是葛守禮逐漸坐穩了黨魁的位置。
最近,因為皇帝操閱京營軍馬鬧出了非議,在葛守禮的奔走之下,張居正最后改為了每五日閱視軍馬,這是晉黨面對張黨的巨大勝利
沉重的打擊了元輔當國威震主上的囂張氣焰,葛守禮因此獲得了極大的聲望。
張四維急,很急很急,因為皇帝劃出了清晰的界限,那就是宣大的窟窿堵上的那一天。
可是長城鼎建,動輒年,這世宗肅皇帝實錄到那時候就寫完了,張四維到那時候再回朝,黃花菜都涼了。
九月十五日,大明皇帝朱翊鈞習武結束之后,乘坐車架前往了北土城,按照既定好的章程,閱視了京軍。
戚繼光、楊文、馬芳、麻貴、李如松等一眾在北土城武英樓覲見了陛下,匯報了新京營的若干遴選組建情況。
一個掌令官匆匆跑了進來,氣喘吁吁的說道“報薊州參贊軍務吳兌塘報北蠻小皇子和董狐貍,趁秋高馬肥,糾集三萬兵馬,隨時叩關南下,已至北古口外四十里”
朱翊鈞眉頭緊蹙,站起身來說道“戚帥隨朕回京,還請諸位枕戈待旦。”
朱翊鈞的車駕就在轅門外,朱翊鈞讓戚繼光上車同行,向著京城而去。
“陛下,這件事有點古怪。”戚繼光看著皇帝擔憂的神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朱翊鈞疑惑的問道“古怪在哪里”
戚繼光面色凝重的說道“臣疑慮有二,一,臣未曾收到墩臺遠侯夜不收的哨報,而且這塘報上,并無薊州總兵官陳大成的書押和印綬,也就是說,是參贊軍務吳兌,自己稟報的。”
“墩臺遠侯,夜不收哨,于景泰年間,由宣大總兵楊洪初創,至今已有三千余人,皆是我大明軍斥候,百余年見,深入虜營探聽情報,臣為薊州三鎮瞭山,并未收到墩臺遠侯奏聞,一個參贊軍務是如何比我大明墩臺遠侯還要先一步知曉的”
墩臺,就是長城的臺子,遠侯,就是深入草原的斥候,夜不收哨,就是夜里不用回來,在草原活動。
墩臺遠侯夜不收,至今已經百余年,是一套完整且運作良好的情報系統,分為抓生、哨報、守哨、督哨、爪探、走報、傳事、墩臺、坐塘、報警、瞭山等職務。
瞭山,就是這個情報系統一鎮的總頭目,通常由九邊軍鎮的總兵官兼任。
戚繼光是三鎮瞭山,梁夢龍、陳大成等還在薊州。
北虜來犯,三萬人之眾,怎么可能瞞得住墩臺遠侯的眼睛,就這么輕輕松松的離北古口,四十余里了
之前戚繼光在北古口、喜峰口等地挫敗董狐貍,就是帶著一眾夜不收在草原上探查,確信北虜無力南下后,戚繼光才肯入京領賞,耽誤了不少的時間。
戚繼光眉頭緊蹙的說道“陛下容稟,臣第二疑,北古口打疼了北虜,董狐貍的侄子被我部生擒,這董狐貍回去也要休養生息一段,才能招募更多的人馬,進攻和防守都是有間隔的,董狐貍哪來的這么多人”
“三萬之眾,十數萬匹馬,若是真的來犯,京畿早就遍地流民和流言了,怎么會如此的安靜”
朱翊鈞只是個十歲人主,他沒有任何的參戰經驗,他思慮再三才開口說道“戚帥的意思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天氣轉暖,水暖和了沒有,竹林外的桃樹,和水中的野鴨最先知道。
若是北虜擺出這樣的陣仗來犯,那十幾萬的馬蹄聲在北古口外四十里響起,邊方的百姓,早就開始向內逃亡,流言蜚語哪里都是了。